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试题
七年级上册六单元语文复习试题阅读《伤仲永》一、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BC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⑴⑵⑶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至此作者认为在和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二、回答问题。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基础题:1.解释加点的字。(1)未尝识书具(尝:)(2)指物作诗立就(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称:)(4)稍稍宾客其父(稍稍:)翻译下列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木兰诗》练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木兰当户织(当:)⑵不闻机杼声(杼:)⑶惟闻女叹息。(惟:)⑷问女何所忆(忆:)⑸昨夜见军帖(帖:)⑹军书十二卷(十二:)⑺愿为市鞍马(市:)⑻旦辞爷娘去(旦:)⑼万里赴戎机(戎机:)⑽关山度若飞(度:)⑾朔气传金柝(朔:)⑴策勋十二转(策勋:)⑵赏赐百千强(强:)⑶可汗问所欲(欲:)⑷愿驰千里足(愿:)⑸出郭相扶将(郭:)⑹著我旧时裳(著:)⑺雄兔脚扑朔(扑朔:)⑻雌兔眼迷离(迷离:)⑼双兔傍地走(傍地走:)⑽安能辨我是雄雌(安:)二、默写填空: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⑸“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三、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3、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4、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5、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6、“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8、用原文填空:①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②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③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______④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______⑤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______9、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①双兔傍地走()A、走马观花B、茶走味了C、车刚走D、走漏消息②安能辨我是雄雌?()A、坐立不安B、安敢如此C、安的什么心D、安营扎寨③木兰当户织()A、捷报飞来当纸钱B、当着大家谈一谈C、他会当家D、旗鼓相当10、出自本文的成语和__________。11、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12.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阅读《论语六则》回答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论)不亦说乎(说)不愠(愠)三省(省)罔()殆()2.填空:《论语》是记录。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4.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择其善者而从之()6.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答:7、“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世说新语》二则复习题《陈太丘与友期行》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歆()辄()携()拯()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3.译句。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⑵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乘船》5.释词:日中:()舍去:()无礼:()引之:()6.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7.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8.“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①俱乘船避难(俱:)②幸尚宽(幸:)③纳其自托(纳:)④遂携拯如初(遂:)10、翻译句子(4分)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11、.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4分)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12、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779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