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如何获得创业成功-成本创业经验
创业成功方案秘籍与妙招零成本创业秘籍多年前,在一次从新竹出差回来的路上,我恰好和一位长辈同车。在车上我们聊到当时的工作状况,长辈鼓励我继续赢得老板的赏识,事业更上层楼。我却给了令他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倒想,他如果赏识我,能够进一步投资,让我能够开创我的事业。”我小心翼翼地开启我的话题,因为我知道这位长辈一向反对创业。他认为创业意味着不稳定的未来。“是吗?创业吗?还是上班比较稳定吧!”果不出我所料,长辈还是直接说出他的看法。“其实上班比经营事业更不稳定。”他瞪大了眼看着我:“怎么说?”“上班是看一个老板的脸色,创业是看很多客户的脸色。如果我的专长是卖东西,那么我为何只看一个老板的脸色,请他赏我饭吃?这样即使我表现再好,如果他翻脸,我还是会丢了工作。创业的话,一个客户翻脸,我还有其他客户可以支持,而且还可以开发新客户,不是吗?”长辈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才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很多人都以为上班比较稳定,其实他们不知道,上班和创业其实是一样的,而且上班的风险大得多。很多人认为,上班只要把事做好,其他都不用管。这些朋友也忽略了一个事实:老板其实也是采买的客户,只是他采买的是你这个人的人力与能力(才力),那么,他可以选择,而不是一定非保障你的权益不可。以前我曾经遇到过一些下属,他们很喜欢从长官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例如开发产品,他们会揣测部门主管的喜好,并且诱导部门主管的看法。当时我担任公司副总,我就会把这个主管叫过来,请他比较自己和客户的偏好是否相同。并且我召集所有人告诉他们:“如果我喜欢,但是客户不喜欢,那么大家最好准备另外找工作了!因为,没多久我们就没生意,准备关门了。”上班,你得冒这两个风险,一个是老板对你的喜好;另一个是老板是否清楚他和他的客户是否有落差,如果两者不同,而你是否能在两者之间做个平衡。看来,似乎创业就轻松多了,不是吗?大家都知道“白手起家”是许多有钱人发迹的情况,根据《福布斯》杂志年度调查,有6成入榜的富豪是靠白手起家赢得财富,其中前10名富豪中,有9人是创业致富。但是大家困惑的是:“到底是怎么开始的呢?”市面上有很多书都在教大家致富的方法,让许多人学到“被动收入”、“有钱人的思考方式”,甚至是“有钱人该有的精神”,还提醒大家注意现金的流向,或者从小钱开始理财。但除此之外,却少有人跟你说怎么开始自己的事业。而这本书就是给那些想要拥有自己事业的朋友的启蒙书,尤其是当你两手空空,不知从何开始的时候。在台湾地区“青创会”、“职训局”、各大院校都开设了一些创业的相关课程,而我也分别在这些地方任教。虽然无法证实,但是越教这些学生,就越有一个感觉:这些学生,如果属于还没有创业的,上完课他们还是没办法真正创业;但已经稍有成绩的,则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就可明显感受到,还没创业的学生,通常会有两种极端,第一种是采取否定的态度,因为课程内容不是他要的答案;另一种则是全盘相信课程内容,认为他只要照着课程的例子模仿,就能够成功创业。其实这两种态度只有一种思考,那就是寻找“正确答案”的思考,也就是我们教育体系给的观念。我们在学校里经常练习寻找标准答案,却很少思考解决问题,例如2008年台湾第一次国中基测社会科第12题:假如将“立法院”通过的预算想象成一块大饼,分给甲部门,就不能分给乙部门,上述符合哪个经济学概念?(A)公共财产(B)分散风险(C)需求法则(D)机会成本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用总体经济学的概念来包装个体经济学的题目,答案是机会成本,但是有没有解决任何总体或个体经济的问题呢?或者学生会不会去思考什么是机会成本的真正含义,尤其是自己能用在什么地方?或者思考政府总预算如何促成各部门合作?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不是“机会成本”这个名词,而是该如何运用这样的知识与概念,来产生更高的“边际效益”。1995年台湾大学学科能力测验也出了一题,以总体经济学角度包装社会学的题目:最近法国一名青少年在躲避警方时误触电网而死,因而引发巴黎市郊贫民区的严重暴动。一位学者认为这是长期社会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冲突。我们如何理解这位学者的观点?(A)青少年血气方刚因而容易产生暴力行为(B)相对剥夺感往往使人们产生反社会行为(C)警察对待青少年的方式易引发人民反抗(D)经济不景气导致人民因贫穷而走上街头答案是B,但是我也看不出为什么青少年血气方刚会是错的答案,警察的态度为什么也不能拿来检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因素也必须被排除。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以四个方面来剖析整件事情的成因,甚至归纳出一套可能的解决方案?反而是在一个前提下,去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正是欠缺思考逻辑的训练,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创业这件事情时,这些尚未创业就来上课的朋友,就是来寻找老师的“正确答案”的。如果与他的人生经验不符,或是不合胃口,他不会思考这堂课能给他什么启示,以及如何不一样的人生思考。或者原本他希望的创业模式从根本上具有某种特殊性,因此和老师的通则不同。同时因为他们没有具备分析的能力,只能不断告诉自己,“这不是我要的‘答案’”,而排斥新的观念与思考模式。另一种全盘接受、猛抄笔记的学生们,他们很少发问,只会点头,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知道这些成功案例的根本条件和他们不同:郭台铭在关键时刻有岳父帮忙,王永庆在成功的路途上有朋友鼎力相助,每位成功者的故事都有着不一样的背景与条件,即使模仿,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细节,我们必须抽丝剥茧,分析自己的条件才有机会创业成功。老师所提供的是一般通则性的知识与思考模式,当中还有许多是自己必须花时间去琢磨,才能真正应用的概念。创业稍有成绩的朋友来听这堂课,大部分则是遇到事业上发展的瓶颈,他们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启发新视野、新的思考模式,因此,我通常在课堂上会听到令人诧异但惊喜的问题。例如我被问过怎么对客运公司营销?明明我的课程是网络营销,但是他们听懂了,网络只是工具,营销才是根本,所以他们问了根本关键的问题:“怎么找客户?”因此我才有这种感觉,真正的创业者具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思考模式,而这也是他们会创业成功的基本关键。我相信只要具备了老板的态度与思考模式,每个人都会成功创造自己的事业。我刚开始做创业辅导顾问的时候,有一次在座谈会上,一位中年妇女问我:“顾问,你觉得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大概该准备多少资金才够花?”我一听到她这么说,立刻告诉她:“你不要创业比较好!”这位女士接近咆哮地对我大吼:“难道租办公室不用钱?办公室水电不用钱?装电话也要钱,聘请员工更要钱,进货需要成本钱,宣传难道能免费?……”她还没讲完,我就打断她:“你已经知道你要卖什么东西了吗?你学会卖它们的技巧了吗?”她愣住,然后缓缓地说:“有几样生意,我还在考虑,可能先加盟别人的连锁产业吧……”我又再度打断她:“你知道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怎么开始的吗?”她终于停下来等我继续讲。“有名的松下幸之助,就是从卖灯泡开始,确切说从卖自行车上靠踩的动力发亮的灯泡开始。一开始他只是别人公司的业务员,直到他的公司没办法满足顾客的需求,他才出来自己创业。一开始,他只是拿着他发明的原型机到处拜访客户。”她开始认真听我讲。“创业家都是先看到市场,知道卖什么东西,知道怎么卖,他们一开始都不会想到要多少资本,资本是扩张的时候才需要的。像您刚刚的说法,那不是创业,那是消费,您是决定‘花’多少钱在‘创业’这个产品上,而不是要通过‘创业’这件事情‘赚’多少钱。所以您不会赚到钱,只是花钱,而您周边的人,包含上游供货商、房东、员工……都赚到您的钱。您只是个‘消费者’,而不是老板。”“创业是赚钱不是花钱”是个十分关键的答案,却常常被人忽略。尤其是很容易被其他的说法所掩盖,我把它整理出来:◎创业是赚钱不是砸钱或许有人会告诉你“创业没师傅,有钱就能富”,但是往往创业是赚钱,而不是砸钱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明星因为没安全感,而把在娱乐圈赚到的钱投到新事业当中。很多演艺人员认为门槛最低的就是餐饮业,因此斥资千万开一家富丽堂皇的餐厅,不过大多惨赔倒闭。原因就在于许多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的know-how都不是那些巨资所创造出来的门面所能建构的。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企业文化的塑造,也不是光有钱就能建造出来。只会砸钱,比花钱的想法,更容易一败涂地。◎创业是赚钱不是耍派头很多人认为老板很威风,因此一开始筹备创业,就希望能有大老板的派头,不仅要有称头的服装,甚至用全身名牌来衬托光鲜亮丽的外表,出门要有名车,身边有个跟班随从,完全忘了他是要做生意,而不是告诉歹徒赶快来抢劫。做生意要的是对客户低声下气,而不是趾高气扬,处处炫耀比较。我记得有一次和以前老板去拜访一位更大的企业家,我的老板腰之弯、笑容之可掬、身段之软,仿佛我才是老板,他是我的秘书。当天我第一个体会是有钱人之间还是有阶级,第二个联想到的就是面对客户,老板也能放弃所有的派头和尊严,只是刚好被我这个下属看见而已。当然功成名就,你可以过更好的生活,负担起较好的享受;但是往往真正白手起家的富豪,在成功的创业后,还是过着原来的生活。当年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出差入住希尔顿饭店,饭店经理对他说:“卡内基先生,您的总统套房准备好了。”卡内基摇摇头:“谁帮我订的总统套房,我订的是一般房间。”饭店经理立刻说明:“因为令公子入住本饭店时都是住总统套房,所以我们也帮您更换成总统套房……”话都还没说完,卡内基就大声地说:“帮我换回来,我不像他有个有钱老爸。”派头通常只让你迷失自我,忘了创业的初衷,导向毁灭一途。◎创业是赚钱不是赶流行如果你喜欢呼朋引伴,尤其是跟在大家屁股后面走才有安全感,那么我劝你千万不要创业,因为你创业的时间还没有到。创业通常要自己一人承担起成败的责任,风险或损失不可能转嫁到别人身上。很多人很喜欢听信小道消息,一听名嘴说哪只股票可以投资,也不经自己研究判断,就贸然投入,往往成了承接这些股票炒手抛售股票的倒霉鬼。创业也是一样,往往有一堆人喜欢一窝蜂,蛋挞店流行,就来开蛋挞店;甜甜圈大卖,就跟着风行甜甜圈。往往认为自己是搭顺风车,却承担泡沫化的苦果,成为最后接手的笨蛋。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描写他的韩国邻居开了一家杂货店,却不用“创业”来形容,原因就在于那不是真正的创业,而是花钱买了一个已经长期存在的事业,虽然不一定会导致苦果,却没有开创任何的新局面,也不会有任何发展。◎创业是赚钱不是交朋友许多人高喊着致富要靠“OP-TIMES”:OPT(OtherPeople‘sTime)运用别人的时间;OPI(OtherPeople‘sIdea)运用别人的点子;OPM(OtherPeople‘sMoney)运用别人的钱;OPE(OtherPeople‘sExperience)运用别人的经验;OPS(OtherPeople‘sSkill)运用别人的专业。但是他们没有告诉你的是:“你必须付出代价。”所以,很多人盲目地扩张自己的人脉,认为只要有广泛的人脉,就能达成这些OPTIMES的目的。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朋友,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你凭什么认为这些others会把他们的一切都给你运用呢?”他毫不犹豫地说:“因为大家是朋友嘛!”“那他们为什么不直接送钱给你?”我问得更明白了。他想了很久:“朋友应该不能谈钱吧!”“你希望利用人家一切资源去赚钱,却不谈钱,那不是很矛盾?”我再次明白点出他的矛盾。“大家是一起去创造财富啊!那是合作,是从‘外面’赚钱,不是互相剥皮。”他还是很认真地说。“所以说,如果你的老板就变成你的朋友,他就不用付你薪水?跟你拆账就好?”讲到这里,他终于听懂我的意思。除了父母、家人,没有人会免费被你利用,你必然也需付出更多的代价去维系这样的友谊,可能是时间,可能是情感,或者是情绪。而且实质上,你也在付出代价而不自觉,譬如出去吃个饭,即使各付各的,这些交际都有实质费用。甚至你根本是别人的OP,而自己却没捞到任何好处。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直强调OPTIMES,迷失在“人脉就是金脉”的幻想里,往往只是逃避自己空虚幻想的借口,而不是真的在实践自己创业的梦想。当然,要创业的确需要人脉,不过不是漫无目的地乱找,而是必须有老板特有的盘算,才有可能运用这些额外的资源去创造更
本文标题:如何获得创业成功-成本创业经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2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