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珊迪语文教案小珊迪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自学字词,理解“请求、乞求、纠缠、孤儿”等词语的意思。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珊迪的善良和诚实。4、能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了解小珊迪的优秀品质,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齐读2、介绍时代背景:《小珊迪》一文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小珊迪。他是英国人,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篇课文讲述了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二、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珊迪为了给“我”(),被一辆狂奔的马车()。临死之前,他让弟弟()把()带回给“我”,这种()的精神感动了“我”,最终我答应(),使小珊迪()地离去。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三、深入学习(一)了解珊迪的穷困、可怜。1、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2、(小珊迪家穷,肚子饿,要养活弟弟……他饱受饥寒。)3、追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小珊迪饱受饥寒?(1)小珊迪的外貌。(2)小珊迪冒着严寒上街卖火柴,他一再乞求先生卖他的火柴。追问:小珊迪先后几次请求先生卖他的火柴?(四次)请求、乞求何意?6、指导学生用一次又一次的迫切乞求的语气读小珊迪与先生的四次对话。7、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没有回来,作者开始是怎样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1)追问:为什么作者改变想法,而且那么相信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参考资料,少熬夜!(2)老师引导学生再读小珊迪请求作者买火柴的话。(二)了解珊迪的善良、诚实,体会“我”态度变化的原因。1、后来小珊迪有没有把零钱还给那个先生?谁还的?2、小珊迪为什么派弟弟小利比去还钱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追问:小珊迪伤势怎样?3、小珊迪在伤势这么严重,生命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他想的是什么事呢?说明了什么呢?4、那位先生对小珊迪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握住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被珊迪美丽的心灵打动了。)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五、布置作业请你简要地把故事写下来,注意不要描写人物的对话。板书设计:可怜:又冷又饿卖火柴遭遇车祸27、小珊迪诚实: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让弟弟送来善良:深切关心弟弟的今后生活教学效果反馈:我以听记、阅读课文最后一节为突破口,即人物悲惨的命运为抓手,层层深入地探究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整个事件,以重要句段为教学重点,品词品句品段感受珊迪的善良、诚实,并为复述做准备。在感悟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概括,提高对小珊迪品质的认识。如讲读第一段,要指导学生弄懂为什么写小珊迪的外貌,为什么要多次写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然后指导概括段意。讲读第二段时,当学生想象小珊迪受伤仍在忍痛寻找便士后,要引导学生回顾小利比给“我”找零钱的情节,并提示:这表明小珊迪的诚实;在想象小珊迪临死前念念不忘小利比的情景后提示:这表明小珊迪的善良。这样,人物形象才显得既饱满,又清晰。小珊迪语文教案2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重点参考资料,少熬夜!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重点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三、教学难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二)指导预习。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1)正音: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如: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1)填下表(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参考资料,少熬夜!“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3)扩词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纠:纠正、纠察、纠缠。乞:乞食、乞讨、乞怜。猜:猜迹、猜测、猜想。(4)组词(5)近义词乞求--请求诚恳——真诚3.理解词语(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a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b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⑤补充句子。c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d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乞求:请求给予。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参考资料,少熬夜!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二、教学重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三、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四、教学过程(一)读课文,理清脉络。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投影:①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②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师采用先省略后补充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品味重点词在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后,发现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只”、“又薄又破的”、“瘦瘦的”、“赤着的”这些词语后,一个饥寒交迫、生活境遇艰难的穷苦孩子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语言的感情色彩也更加强烈了。这也是下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珊迪要“我”买他火柴的那些话,这些话语又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小珊迪卖火柴时由“请”到“请求”再到苦苦哀求的话,体会此时小珊迪已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从小珊迪的外貌,可以见其“寒”,从其卖火柴时“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可以见其“饥”,而且不是一般的“寒”和“饥”,而是“饱受饥寒”。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此一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的孩子,此时换零钱没有回来,“我”会产生什么想法呢?投影出示重点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讨论、思考:(1)“断定”是什么意思?(2)“那种人”指的是什么人?(3)“我”怎样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学生经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为理解和概括小珊迪的品质搭了一座桥。“断定”是下结论的.意思。“那种人”指的是用行骗的方法得到别人的怜悯,品质低劣的人。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小珊迪的外貌和他卖火柴时的语气理解:“我”是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让学生理解到:“我”是根据他的面孔和神情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联系上文,他的面孔是“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再联系他的穿着,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紫,靠劳动谋生的孩子,不是那种靠欺骗诈取钱财的人;他的神情从请求到乞求,迫不及待地要把火紫卖给“我”,并且不惜降低价钱,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人。4.总结第1~10自然段的段意。白天,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5.指导学生复述第1~10自然段。课文第1~10自然段写了三点:①从小珊迪的外貌说明他极其寒冷;②从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时的语气说明他极其饥饿。③从小珊迪换零钱没有回来,引起“我”的种种猜想。按照这个顺序学习复述课文的第1~10自然段。(三)一个先令,引起了“我”对小男孩两种截然不同的参考资料,少熬夜!看法,究竟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学习课文的第11~16自然段。1.默读课文,思考:小珊迪是在什么情况下叫弟弟给“我”送来买火柴找回的零钱的?通过学生读课文,自己思考,集体讨论,让学生知道小珊迪是在被轧伤,帽子、火紫和另外几个便士丢失,而且在自己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还让弟弟前来,把保存下来的四便士送还给“我”。再读课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这表现了他什么美好的品质?从他换零钱、受伤、还钱的一系列动作行为表现了他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个事情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道理的。2.品读重点词句:投影出示: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学生读句子,思考讨论:“目不转睛”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
本文标题:小珊迪语文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74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