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 2021年全科主治专业知识讲义0201
1脑科疾病 知识点分类章节名称知识点名称(细目/节)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二、脑科疾病老年性痴呆 知识点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则1~2次,多至数十次。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一般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颈内动脉系统TIA最常见症状是对侧发作性单侧肢体无力或轻偏瘫。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常见症状有眩晕、耳鸣、平衡失调偶伴耳鸣(内听动脉受累)。特征性症状有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globalamnesia,TGA)、双眼视力障碍发作。 2.辅助检查 一般头部CT和MRI检查可正常。 3.鉴别诊断 (1)部分性癫痫。 (2)梅尼埃病。 (3)心脏疾病:阿-斯综合征,常见于严重心律失常如2~3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多源性室性早搏以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处理要点】 1.病因治疗 2.预防性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发生,减少TIA复发。可选用阿司匹林。 (2)抗凝药物:临床伴有房颤、频繁发作的TIA患者可以考虑应用。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在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期间,应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根据结果调整用药量。 3.脑保护治疗。 4.TIA的外科治疗 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70%)的TIA患者。 二、脑血栓形成 【概述】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中老年起病,常在安静或休息状态下发病。 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常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症状和体征包括: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受累时可有失语(大脑中动脉);尿潴留、尿急(旁中央小叶受损)。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症状和体征包括:主干闭塞常脑干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锥体束及小脑症2状,如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昏迷、去脑强直、高热、消化道出血等,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中脑支、脑桥支动脉闭塞可出现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 2.辅助检查 头颅CT在发病后24小时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在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 3.鉴别诊断 (1)脑出血。 (2)脑栓塞。 (3)颅内占位病变。 【处理要点】 1.一般治疗。 2.超早期溶栓治疗 起病6小时以内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一般在发病3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3.抗凝治疗 主要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 4.脑保护治疗。 5.降纤治疗 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和蚓激酶等。使用中应注意出血并发症。 6.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剂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三、脑栓塞 【概述】 心源性:最常见,占脑栓塞的60%~70%。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颤、风湿性心瓣膜病、心内膜炎赘生物及附壁血栓,心肌梗死是栓子的主要来源。 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肺静脉血栓,骨折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癌细胞,寄生虫、肺感染、肾病综合征及血液高凝状态亦可发生脑栓塞。 来源不明,约30%不能确定原因。 【诊断要点】 1.以青壮年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2.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局限性神经缺失症。 3.临床表现为完全性卒中,大多数患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4.发病后数天内进行性加重,或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5.约4/5的脑栓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出现偏瘫、失语和癫痫,瘫痪多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下肢较轻。 6.多数患者合并继发性出血性梗死,而症状并无明显加重,特别是在发病一周内。 7.大多数患者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心梗和各种手术史。 8.头颅CT及MRI可以显示脑栓塞的部位和范围。 【处理要点】 应积极行脱水降颅压治疗及开瓣减压术。 抗凝疗法可以预防形成新的血栓,防止栓塞部的继发性血栓扩散,促使血栓溶解。 部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发病后2~3小时用较强的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静滴)。 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要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 知识点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一、脑出血 【概述】脑出血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绝大多数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的壳核及内囊区,约占脑出血的70%。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3 (1)壳核出血:最常见,约占全部60%,系豆纹动脉破裂所致。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同向性偏盲;双眼球向病灶对侧同向凝视。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头出血:可仅有脑膜刺激征而无明显瘫痪。 (4)脑桥出血:主要表现为:大量出血(出血量>5ml),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双侧瞳孔缩小呈针尖样、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等。 (5)小脑出血: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等;无肢体瘫痪;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6)脑叶出血: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出血脑叶的局灶定位症状。 2.辅助检查 CT检查是临床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处理要点】 1.内科治疗 (1)一般处理:应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 (2)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 (3)控制脑水肿。 (4)控制高血压:当血压<180/105mmHg时,可暂不使用降压药。 2.外科治疗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小时)进行。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的病因很多,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脑血管畸形占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多见于青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爆裂样、局限性全头痛;恶心呕吐;绝大多数病例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血性脑脊液;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出血、视乳头水肿以及玻璃体4膜下片状出血为特异性诊断;一般无局灶性脑体征。 2.辅助检查 颅脑CT是确诊SAH的首选诊断方法; 腰椎穿刺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检查是诊断SAH的重要依据;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确定动脉瘤位置,为SAH的病因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对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处理要点】 1.内科处理 (1)一般处理:SAH患者应住院治疗及监护,须绝对卧床4~6周;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及颅压增高的诱因。 (2)降颅压治疗:可用20%甘露醇、呋塞米及白蛋白等脱水降颅压治疗。 (3)预防再出血。 (4)防治迟发性血管痉挛:常用的有尼莫地平。 2.手术治疗 应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进行。 知识点三、癫痫 【概述】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癫痫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或综合征。 5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部分性发作 又称局灶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和复杂部分性发作(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1)单纯部分性发作: 1)部分运动性发作: 杰克逊发作:临床表现为抽搐自对侧拇指沿腕部、肘部和肩部扩展。 Todd瘫痪:发作后遗留暂时性局部肢体无力或轻偏瘫。 2)部分感觉性发作:常表现为肢体麻木感、针刺感,多发生在口角、舌、手指或足趾。 3)自主神经性发作:很少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面部及全身潮红多汗,立毛。病灶多位于杏仁核、岛回或扣带回。 4)精神性发作:表现为记忆扭曲,情感异常,幻觉或错觉,语言困难和强制性思维等。病灶位于边缘系统。 (2)复杂部分性发作:痫性放电通常起源于颞叶或额叶内侧: 1)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模糊常见,意识丧失较少见。 2)意识障碍与自动症 3)意识障碍与运动症状:复杂部分性发作可开始即表现为意识障碍及各种运动症状,特别是在睡眠中发作时。 2.全面性发作 (1)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又称大发作,包括三期,为强直期、阵挛期和痉挛后期。 (2)强直性发作: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强烈持续的强直性收缩,不伴肌阵挛,头眼肢体固定在某一位置,躯干呈角弓反张,有意识丧失,面部青紫,呼吸暂停,瞳孔散大等;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3)阵挛性发作:几乎都发生于婴幼儿,为重复阵挛性抽动伴意识丧失,之前无强直期。 (4)肌阵挛发作。 (5)失神发作:突发短暂意识丧失和动作中断,双眼茫然凝视,状如“愣神”,可伴有动作。 (6)失张力性发作:为姿势性张力丧失所致。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发作时的表现+脑电图即可确诊。 脑电图的棘波、尖波、棘慢或尖慢综合波对癫痫的诊断有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对癫痫的病因诊断可有帮助。 2.鉴别诊断 了解名称即可,常为干扰项 (1)晕厥:是短暂性全脑灌注不足致短时间意识丧失和跌倒。晕厥引起的意识丧失极少超过15秒,以意识迅速恢复并完全清醒为特点,不伴有发作后意识模糊。6 (2)假性癫痫发作:例如癔症性发作,常有精神诱因,具有表演性。 (3)发作性睡病:突然发作的不可抑制的睡眠,入睡前有幻觉但可以唤醒。 (4)低血糖症:血糖水平低于2mmol/L,可产生局部癫痫样抽动或四肢强直发作,伴有意识丧失。 【处理要点】 1.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1)确定是否用药。考点: 用药:脑电图有痫性放电者。 不用药:首次发作不明因,发作间期长于一年且有明显的酒或药物剌激诱因。 (2)应根据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类型选择用药(考治疗)。 (3)尽量单药治疗,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 (4)应个体化治疗并长期监控。 (5)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卡马西平、拉莫三嗪所致皮疹。 丙戊酸、卡马西平所致肝功能损伤及血小板减少。 苯妥英钠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苯巴比妥所致智能行为改变。 (6)长期规律服药,停药时应遵循缓慢和逐渐减量的原则。(全发4~5年,失神1年半) 2.抗癲痫药物的选择 最常用的抗癫痫药物是卡马西平和丙戊酸。 卡马西平: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治疗。 丙戊酸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癫痫, 苯妥英钠主要应用于联合治疗,还可以用于预防、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后和(或)严重脑外伤后的癫痫治疗。 近年来,如氨己烯酸、拉莫三嗪、托吡酯、硫加宾、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和奥卡西平等。(新药了解名称即可) 知识点四、帕金森病 【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步态姿势异常等,一般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帕金森病病理学特征主要是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丢失,血管淀粉样变,可见颞叶、顶叶及前额叶萎缩。PD的主要病理为多巴胺7(DA)代谢异常,减少与症状严重程度相平行。 【诊断要点】 ①中老年发病,缓慢进行性病程。②四项主要症状及体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障碍)中至少具备两项,前两项至少具备其中之一;症状不对称。③左旋多巴治疗有效。④无眼外肌麻痹、小脑体征、体位性低血压、锥体系损害和肌萎缩等。 (一)临床表现 1.静止性震颤 “搓丸样”动作,频率4~6次/秒,静止时出现,睡眠时消失,精神紧张时加重。 2.肌强直 “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3.运动迟缓 “面具脸”;“小写征” 4.姿势步态异常 行走时呈慌张步态,碎步前冲。 (二)辅助检查 特发性PD,血、脑脊液常规检查无异常,CT、MRI检查无特征性改变。 (三)鉴别诊断(了解病名和大概特征) 1.
本文标题:2021年全科主治专业知识讲义02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76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