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医师/药师资格考试 > 全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2021...-强化精讲讲义0901
1 知识点结构及名称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与主要治法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中医药技术常用中成药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与主要治法 一、中医药的治疗原则 (一)正治反治 正治与反治是治病求本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应用。由于疾病病理变化不同,证候表现复杂,症状有真假之分,治疗上针对证候的本质也有正治与反治的区别。 1.正治法 又称逆治,是逆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所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2)热者寒之;(3)虚者补之;(4)实者泻之。又如风寒表证用辛温解表法、风热表证用辛凉解表法等。 2.反治法 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方药性质与疾病假象一致,适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的病证。 (1)寒因寒用(以寒治寒) (2)热因热用(以热治热) (3)塞因塞用(以补开塞) (4)通因通用(以下剂治泻利) 假 塞因塞用属于 A.治本 B.逆治 C.反治 D.治标 E.正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反治法又称从治,如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塞因塞用(以补开塞)、通因通用(以下剂治泻利),是临床中出现寒热虚实假象的特殊情况下所采用的治法。 (二)标本缓急 “标”、“本”是中医学用以分辨疾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理论。标和本是一组相对概念。 标是指疾病的现象,为疾病的次要矛盾;2 本则是指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主要矛盾。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由于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变化,因而在治疗时就常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1.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急重病证,应采取急救措施,先治标。例如大出血的病人,出血无论由何种原因引起,都应当急止血以治其标,待血止后,病情缓和时,再求治其本。 2.缓则治其本 是病情变化比较平稳,主要是针对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治疗指导原则。如肺痨阴虚咳嗽病人,肺肾阴虚为本,燥热咳嗽为标,在咯血等危急症状时,当滋补肺肾之阴,而不应仅用止咳之法,待阴虚之本得治,则燥咳之标自愈。 3.标本兼治 是指在疾病标本并重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如虚人外感,治疗当用益气解表,益气为本,解表为标,标本同治方能使正气恢复,祛除病邪。 3 (三)扶正祛邪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邪正交争的过程。因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1.扶正 是运用补益的方法,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正气亏虚的各种病证,如精、气、血等虚损不足的病证。用于扶正的方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 正气亏虚 2.祛邪 是运用泻实的方法,驱除病邪。适用于邪实而正不虚的各种病证,如外感表证、食滞、瘀血等一类实性病证。用于祛邪的方法有发表、攻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等。 3.扶正祛邪同时并用 适用于正虚邪恋而不能单纯扶正或单纯祛邪的病证。往往采用扶正与祛邪同时并用的治法治疗。 扶正+祛邪=正虚邪恋 虚人感受外邪,应采用的是 A.治标 B.治本 C.标本兼治 D.先治本后治标 E.反治『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病变过程中标本错杂并重时,当标本兼治。如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如单补气则易留邪,只解表则易伤正,当标本兼顾,治宜益气解表等。4 (四)脏腑补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上应用脏腑之间的生克表里关系,作为治疗上补泻的依据。 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就是当某脏虚弱时,除了直接对该脏进行补法治疗外,还可间接补益它的母脏。 如脾与肺是母子相生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虚劳病人久咳肺虚,会出现脾胃不振、食减便溏等证,治疗时就可按照虚则补其母的方法进行治疗,脾气健运而肺得谷气的濡养,久咳等症状也能减轻或痊愈,即“培土生金”法。 “实则泻其子”就是某脏之病由于子脏实而引起的,可泻子之实以治母病。 下列选项属于“实则泻其子”治则的是 A.肝旺泻心 B.肝旺泻胆 C.肝旺泻肺 D.肝旺泻肾 E.肺旺泻胃『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肝之母为肾,肝之子为心,肝旺治法为泻其子即为泻心火。 2.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 是从脏腑病机着手的一种治则。 “壮水制阳”适用于肾之真阴不足的证候,以峻补肾之真阴,来消除因肾阴不足不能制阳所引起的一系列阳亢之证。 “益火消阴”适用于肾之真阳不足的证候,以温补肾之真阳,来消除因肾阳不足无力温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阴寒之证。 3.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 这是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而采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表里倶病的情况。 (五)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以及季节、地域的不同情况而制定相应治疗方法。 1.因人制宜 在治疗用药时,要注意病人的体质状况。如体质强壮的青年人能耐受猛峻的药物,而老、幼、体弱5之人对猛峻的药物就应慎用;阴虚阳盛之体,当慎用温燥之剂;阳虚阴盛之体,当慎用寒凉伤阳的药物。 2.因时制宜 在临床处方用药时,应考虑不同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如夏季人体腠理疏松,虽感风寒邪气,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的药物,以防耗伤气阴;冬季人体腠理致密,若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伤阳。 3.因地制宜 在治疗用药时应兼顾不同地域的特点。如同为辛温解表剂治疗的外感风寒证,在西北严寒地区,药6量则可稍重;而在东南湿热地区,药量则宜稍轻,以防发汗太过。 二、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解表法亦称汗法,即运用解表发汗的药物,通过开泄腠理使表证随汗出而解的治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外感表证,水肿和疮疡的初期,以及斑疹将透的阶段。 2.功效解表、透疹、祛湿、消肿。 3.注意事项①不可过汗;②不可妄汗;③发汗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宜;④表证兼有其他病证时,则使用汗法时当配用其他治法;⑤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要避风寒,暂时忌油腻厚味。 (二)清热法 清热法亦称清法,是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使邪热外泄,以消除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1.适用范围 凡热证,不论热在气分或血分,内伤或外感,只要里热盛,皆可用清法治疗。 2.功效 (1)清气分热: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烦躁、苔黄、脉洪大或数的病证。 (2)清营凉血:适用于邪热入于营分,神昏谵语或热入血分,舌红绛,脉数,或吐血,发斑等症。 (3)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诸症,如丹毒、疔疮、痈肿以及各种疫症、内痈等。 (4)清脏腑热:适用于某一脏腑邪热偏盛,或功能偏亢而发生的各种不同里热证候。 例如(了解) 心经实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而涩痛等; 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目赤肿痛,阴部生疮,阴囊红肿等; 肺热炽盛:咳喘,咳吐黄痰,脓血等; 胃热炽盛:口臭,牙龈肿烂出血等。 3.注意事项 ①注意寒热真假;②注意实火虚火;③慎用苦寒剂;④若病人邪热盛,服清热药呕吐者,可少佐姜汁或凉药热服。 (三)攻下法 攻下法亦称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结、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治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邪在肠胃,燥屎停结,热结于里,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病证。7 2.功效 (1)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有下燥屎、泻实热的作用。 (2)温下:适用于脏腑间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有温里逐寒泻实的作用。 (3)润下:适用于热盛津伤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虚的便秘等。 (4)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或水肿、臌胀等病证。 3.注意事项 ①凡邪在表或邪在半表半里者不可下;②老年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而大便艰难者不宜用峻下法;③下法以祛邪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止正气受伤。 (四)和解法 和解法又称和法,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协调内脏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以及肝胃不和、胃肠功能失调的病证。 2.功效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证。 (3)调理胃肠:适用于邪在胃肠,寒热夹杂证。 3.注意事项 ①凡病邪在表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的实证、虚证均不可用和法;②邪入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但有偏表与偏里、偏寒与偏热、偏虚与偏实之不同,临床宜适当加减药物,灵活应用。 (五)温里法 温里法亦称温阳法,是辅助人体阳气以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从而达到补益阳气,消除寒邪目的。 1.适用范围适用于寒邪留滞,阳气不足的病证。 2.功效 (1)温中祛寒:适用于寒邪直中脏腑或阳虚内寒而出现的病证。 (2)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行不畅而致的病证。 (3)回阳救逆:适用于疾病危重阶段,阳气衰弱,阴寒内盛而出现的病证。 3.注意事项 ①使用温法,必须针对寒证。②寒证较重,温之应峻;寒证较轻,温之宜缓。③实寒证当用温散,虚寒证则宜用甘温。 (六)补益法 补益法亦称补法,即通过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虚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以消除各种亏虚证候,或扶正祛邪的一种治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正气不足,体力虚弱而无力逐邪者。 2.功效 (1)补气: 适用于气虚的病证。因五脏气虚不同,故又有补心气、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补肝气之别,分别用于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和肝气虚证。尚需指出,因少火生气,血为气之母,所以在补气时,应斟酌情况,配以助阳药或补血药,效果更佳。8 (2)补血: 适用于血虚的病证。心主血脉,肝藏血,所以补血又有补肝血和补心血的区别,补心血用于心血不足证,补肝血用于肝血虚证。因为气为血帅,阳生阴长,故补血勿忘补气。 (3)补阴: 适用于阴虚的病证。五脏及胃阴均可因病受损,若心阴虚证宜补心阴,肺阴虚证宜补肺阴,脾胃阴虚证应补宜脾胃之阴,肝阴虚证宜补肝阴,肾阴虚证宜补肾阴,分清病位,方能做到药证相对。又阴虚生内热,所以补阴法常配合清退虚热药。 (4)补阳: 适用于阳虚的病证。依据病变脏腑的不同,而分别采用补心阳、补肾和补脾胃阳气之法。又因阴阳互根,阴生阳长,所以在阳虚重证,特别是元阳衰惫时,又当配合滋阴,以求阴生阳长。 3.注意事项 ①实证或真实假虚者禁补。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因此补气与补血应当兼顾;补阴与补阳亦应兼顾,取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旨。③五脏的虚损不同,治疗亦当分别确定治则,尤其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补五脏,重在补脾、肾二脏。 (七)消法 消法亦称消导法,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1.适用范围适用于食滞停积或慢性积聚而不宜攻下者,以消食、软坚、散结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2.功效 (1)消食滞:适用于伤食积滞而出现的病证。 (2)消结石:用化石排石的方药治疗胆结石及泌尿系统结石的病证。 (3)消瘿瘤:用化痰软坚散结的方药治疗瘿瘤肿块等病证。 (4)消水肿:用利小便的方法消散水肿一类的病证。 3.注意事项 ①消法亦属攻邪之法,应分清虚实,以免误治; ②消法宜标本兼治。 (八)理气法 理气法是调理气机的一种治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机失调的病证。 2.功效 (1)行气法: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气滞病证。 (2)降气法:主要适用于肺胃失降引起的病证。 3.注意事项 ①使用理气法应辨清虚实;②理气药多为香燥苦温之品,如遇气郁而兼阴液亏损者,应当慎用。 (九)理血法 理血法是通过调理血分治疗瘀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的一种治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于瘀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的病证。 2.功效 (1)活血(祛瘀)法: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所致的病证。 (2)止血法:适用于各种出血病证。 3.注意事项 ①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血得温则行,因此活血化瘀与理气法同用,可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配伍温经散寒法,可加强温散行
本文标题:全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2021...-强化精讲讲义09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769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