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GB∕T 38823-2020 硅炭
书书书犐犆犛29.050犙5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犌犅/犜38823—2020硅 炭犛犻犾犻犮狅狀犮犪狉犫狅狀20200602发布202012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 次前言Ⅰ…………………………………………………………………………………………………………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分类和代号1………………………………………………………………………………………………5 技术要求2………………………………………………………………………………………………… 5.1 外观2………………………………………………………………………………………………… 5.2 理化指标2……………………………………………………………………………………………6 试验方法3………………………………………………………………………………………………… 6.1 外观3………………………………………………………………………………………………… 6.2 粒度分布3…………………………………………………………………………………………… 6.3 比表面积3…………………………………………………………………………………………… 6.4 振实密度3…………………………………………………………………………………………… 6.5 碳含量3……………………………………………………………………………………………… 6.6 硅含量3……………………………………………………………………………………………… 6.7 压实密度3…………………………………………………………………………………………… 6.8 水分含量3…………………………………………………………………………………………… 6.9 磁性物质含量3……………………………………………………………………………………… 6.10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3………………………………………………………………………………… 6.11 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3………………………………………………………………… 6.12 限用物质3……………………………………………………………………………………………7 检验规则4………………………………………………………………………………………………… 7.1 采样方法4…………………………………………………………………………………………… 7.2 检验分类4…………………………………………………………………………………………… 7.3 验收规则4……………………………………………………………………………………………8 包装、标志、储存和运输5………………………………………………………………………………… 8.1 包装5………………………………………………………………………………………………… 8.2 标志5………………………………………………………………………………………………… 8.3 储存和运输5…………………………………………………………………………………………附录A(规范性附录) 碳含量的测定方法6………………………………………………………………附录B(规范性附录) 硅含量的测定方法8………………………………………………………………附录C(规范性附录)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10…………………………………………………附录D(规范性附录) 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的测定方法12…………………………………犌犅/犜38823—2020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鼎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雪琴、何鹏、陈南敏、任建国、岳敏、黄友元、王玉辉、郭锷明、张庆来、毛爱平、杨连波、郑景须、鲍海友、余章龙、杨娟玉、赵尚骞。Ⅰ犌犅/犜38823—2020硅 炭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硅炭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与储存。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炭负极材料。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2829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T3782 乙炔炭黑 GB/T4369 锂GB/T5187 铜及铜合金箔材GB/T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13732 粒度均匀散料抽样检验通则GB/T19077 粒度分析 激光衍射法GB/T19587 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GB/T21653 镍及镍合金线和拉制线坯GB/T24533 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GB/T26125 电子电气产品 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测定GB/T33827 锂电池用纳米负极材料中磁性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硅炭 狊犻犾犻犮狅狀犮犪狉犫狅狀硅材料与炭素材料组成的复合粉体材料。硅炭与正极材料在一定体系下协同作用实现锂离子电池多次充电和放电,在充电过程中,硅炭负极接受锂离子的嵌入,而放电过程中,实现锂离子的脱出。4 分类和代号根据产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五类:———40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600mAh/g,用SiCⅠ表示;———60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900mAh/g,用SiCⅡ表示;1犌犅/犜38823—2020———90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1200mAh/g,用SiCⅢ表示;———120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1500mAh/g,用SiCⅣ表示;———首次放电比容量≥1500mAh/g,用SiCⅤ表示。5 技术要求5.1 外观灰黑色粉体材料,无结块。5.2 理化指标硅炭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产品指标应满足该类产品关键指标,否则不归于该类别。有特殊要求的产品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性能要求和验收方式。表1 硅炭技术指标技术指标产品代号SiCⅠSiCⅡSiCⅢSiCⅣSiCⅤ理化性能粒度分布/μmD10D50D90比表面积/(m2/g)振实密度/(g/cm3)碳含量(质量分数)/%压实密度/(g/cm3)硅含量(质量分数)/%水分含量(质量分数)/%磁性物质含量(Fe+Co+Cr+Ni+Zn)/mg/kg微量金属元素含量/mg/kgFeCoCuNiAlCrZn3~93~93~93~93~910~1810~1810~1810~1810~1822~3222~3222~3222~3222~32≤3.0≤4.0≤5.0≤6.0≤8.0≥0.8≥0.7≥0.7≥0.6≥0.5≥80.0≥70.0≥60.0≥50.0≥30.0≥1.2≥1.1≥1.0≥1.0≥1.0≥2.0≥10.0≥20.0≥30.0≥40.0≤0.5≤0.5≤0.5≤0.5≤0.5≤0.1≤0.1≤0.1≤0.1≤0.1≤100≤100≤100≤100≤100≤5≤5≤5≤5≤5≤5≤5≤5≤5≤5≤5≤5≤5≤5≤5≤10≤10≤10≤10≤10≤5≤5≤5≤5≤5≤5≤5≤5≤5≤5电化学性能(扣式电池)0.1C首次放电比容量/(mAh/g)400~600600~900900~12001200~1500≥15000.1C首次库仑效率/%≥88.0≥86.0≥86.0≥86.0≥86.0限用物质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 注:带的指标为关键指标,不带的指标为参考指标。2犌犅/犜38823—20206 试验方法6.1 外观自然光条件下目视观察。6.2 粒度分布按照GB/T19077进行测定。测试条件:折射率2.61。6.3 比表面积按照GB/T19587进行测定。6.4 振实密度按照GB/T24533进行测定。 6.5 碳含量按照附录A进行测定。6.6 硅含量按照附录B进行测定。6.7 压实密度按照GB/T24533进行测定。6.8 水分含量按照GB/T24533进行测定。6.9 磁性物质含量按照GB/T33827进行测定。6.10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按照附录C进行测定。6.11 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按照附录D进行测定。6.12 限用物质按照GB/T26125进行测定。3犌犅/犜38823—20207 检验规则7.1 采样方法7.1.1 取样硅炭按GB/T13732粒度均匀散料抽样检验通则进行取样。用洁净的取样钎(不锈钢牌号316或同等类型;直径:不大于30mm)沿轴线插入包装中,插入深度不得小于包装的4/5。在包装内物料中心轴线周围20mm范围内取样。抽样按照GB/T2828.1和GB/T2829中的抽样相关规定进行。7.1.2 样品标签样品盛入塑料样品罐后,应在外壁贴上标签,标签包括下列内容:a) 样品类别及编号;b) 总体物料批号及数量;c) 样品量;d) 采样日期;e) 采样者姓名。7.1.3 样品的保存样品应密封保存,并贮存在防破包、防雨、防潮等环境。备用样品有效贮存期为12个月。7.2 检验分类7.2.1 出厂检验对每批次比表面积、振实密度、压实密度、硅含量、磁性物质、微量金属元素、0.1C首次放电比容量、0.1C首次库仑效率、限用物质检验合格后盖质量检验章。7.2.2 型式检验对本标准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全部进行检验。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型式检验:a) 原材料的型号、供货厂家等有变更时;b) 生产工艺流程有变化时;c) 生产设备停产半年以上,又开始生产时;d) 客户有特殊要求时;e) 正常情况下每年不少于1次型式检验。7.3 验收规则7.3.1 产品符合表1中技术指标要求为合格品。若有1项指标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应从同批产品的取样袋中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复检,复检全部合格判为合格,有一项不合格判为不合格。7.3.2 生产厂应保证出厂的产品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要求,每批产品出厂时,随货附带检验报告。7.3.3 收货方复验期限为2个月,如有异议时,应双倍取样重新检验,如仍有争议,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4犌犅/犜38823—20208 包装、标志、储存和运输8.1 包装8.1.1 产品的包装应符合GB/T191的规定,净重由供需双方协商。8.1.2 包装应在干燥环境条件下进行,先将产品装入防水包装袋(推荐用PE密封袋、铝塑密封袋)。特殊的包装要求由供需双方商定。8.1.3 包装好后的产品再用外包装材料包装,包装材料由供需双方商定。8.2 标志标志应符合GB/T6388的规定,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也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标志:a) 产品名称;b) 产品代号及规格;c) 本标准的编号;d) 净重;e) 生产厂名;f) 制造日期、生产批号或出厂日期、编号;g) 警示说明;h) 其他标识。8.3 储存和运输8.3.1 产品应储存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内。8.3.2 产品堆放应整齐、清洁,生产批号等标志应能清晰辨认。8.3.3 避免与可使产品变质或使包装袋损坏的物品混存、混运。8.3.4 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保证产品的包装清洁和不破损,凡漏出包外的产品,不得返入包内。8.3.5 供方应提供本产品的安全技术说
本文标题:GB∕T 38823-2020 硅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895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