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1000字】童年作者读后感范例
1000字童年作者读后感范例在《童年》一书中,蒙台梭利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补救措施。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关于《童年》的2000字,供大家参考。童年作者读后感1000字1她还提出了儿童发展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启示,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和认识。一、认识儿童。曾经青春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蒙特梭利女士告诉我们: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便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蒙特梭利女士系统的阐述了揭开儿童成长奥妙的革命性观念,正如她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的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又权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在书中,蒙特梭利女士提出了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丰富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二、成人的失误。有多少人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物?相信他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在一个年龄段,孩子就喜欢玩水和玩沙子,如果大人阻止他,他会顽强抗争。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既然我们知道成人不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那么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但这种放手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是不是要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呢,难道没有经过任何修剪的小树苗长大之后其弯弯曲曲的样子就真的好看吗?成人的经验就真的帮不了孩子什么吗?我看不是,成人的放手是有前提的,首先得确认孩子的探索过程是安全的,其次也得要有远见,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当前的探索是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纠正帮助。三、教师的准备。对教师而言,观察儿童的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仅仅有教育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教师首先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使自己的内心做好准备。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最根深蒂固的缺点,事实上,这些缺点会妨碍教师与儿童的关系。为了发现这些潜意识的弱点,我们需要一种特殊的引导。我们必须像其他人看待我们那样对待自己。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的缺点,以及自己的坏脾气,而不是过分关注“儿童的脾气”,或者“纠正儿童的错误”,甚至是关注“原罪的影响”。只有先清除你自己眼中的沙粒,你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作为老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在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为他们所特别制的,这些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无需过多的语言和暗示。最后是要根据儿童的敏感期和发展规律准备好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促使他们健全地发展。《童年》给我的启发当然不止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会大有裨益,我相信蒙台梭利的著作会让我更真实的了解儿童,让我能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来施教,对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童年作者读后感1000字2童年这本书中,蒙台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长有其自然的规律,儿童的发展有其自然的进程。这就好比孩子是一颗幼苗,幼苗是需要自己成长的,而我们所做的工作只需静待观之,需浇水时浇水,须施肥时施肥,而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儿童就应该遵循这个自然规律,让他们朝着该有的方向发展。成人应该只是一个引导者,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不应该帮他们画好路线。这和夸美纽斯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观点是一致的。作为老师,我看到,当今的社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寄予所有的期望。于是他们就让自己的孩子很小就学东西,钢琴,美术,乒乓球,毛笔字……不管孩子自身愿不愿意。而蒙台梭利为我们介绍了儿童的几个敏感期。有一个敏感期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所以儿童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们与生俱来许多惊人的才能,而这些往往都是成年人所丢失的。比如说,他们对外界观察入微,那种细致程度是大人所不能做到的。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他总是能发现我们其实早已经看到但是早已经忽略的东西。记得有一次,一个和我们相处了十几年的邻居来我们家,我的孩子还很小,不认识,我教孩子叫这位邻居姑姑。孩子当时没有吭声,当时我还蛮尴尬的。后来问到原因,孩子说:“她不是我的姑姑,她眼睛下面有红的东西,我的姑姑没有。”开始我纳闷,什么红的东西?等我再一次看到这个邻居的时候,我才明白了,原来孩子看到了她脸上有很小很小红色的酒痣,而我跟她相处了十几年,全然忽略了这一点。另外,书中成人与儿童冲突这一部分谈到了青春期叛逆的问题。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可以肯定的是,我有过。记得小时候,因为母亲不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就在家里的图画本上画一个人,上面写上妈妈的名字,然后还在旁边写上“大坏蛋”三个字。可是等我们长大了,孩子们也会叛逆我们呀。接触到的很多家长,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拿筷子夹菜吃饭,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全是大人再喂。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童年》给我启发当然不止只有这些,我相信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我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童年作者读后感1000字3某种程度上,所谓人的生命之旅,只不过是一次艰难回归过程而已。回归什么?回归最初的原点,幼年童真的精神。幼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纯粹的至真,至善,至美的至初精神。人之一生,无论达到了多大年龄,即便是在那种衰朽的将逝之年,遇到什么样讶异或者恐慌的事件,甚至弥留之际,在那种猝不及防的心理状态时,人下意识呼唤而出的声音往往就是“我的妈呀”。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成年人在心理上回归童年的反应。把这个被呼唤出来的童年状态继续往前推导,即回归至本真的幼年之初。这个之初时刻,无知无畏,无意无思,无悲无喜,无情无心。恰恰正是这个时期,人最接近于道初的状态。太初有道,道初有灵,这个灵,即幼儿的精神。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次强调婴儿深得“道德”境界的状态:“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悟道的状态。“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这是入道的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得道的状态。“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是行道的状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者,婴儿也,这是表现道的状态。在中国的传统经典中,《道德经》是最能体悟道本初的至真,至善,至美精神的作品。其次接近这种精神的是墨家,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实际是离开了这个精神的。离的最远的是法家,法家是已经完全远离了这种精神,从而走向了完全相反的状态。其方向和路径近似于古希腊的斯巴达。法国的卢梭对于婴童的至上精神也深有所悟,故而写出了《爱弥尔》这样的崇尚自然主义精神的作品。卢梭对于儿童教育的名言是“教育即生长”。所谓“生长”,即自然状态中的原初表现。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确是货真价实的源于“自然”。这也恰恰正是卢梭思想中尤其被批评的,有害的浪漫主义情结。我们知道,作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是伟大的,但是作为社会和政治的浪漫主义,是弊大于益的。与卢梭相比,老子思想中最为人所诟病的恰恰正是行道的状态:“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按照一贯的批评,是说老子有愚民主义的倾向。希望人们不要有智力,愚昧蒙昧。按照这个行道思路走下去,老子希望“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老子的确多保守甚至退守的倾向。对于抽象规律的理解通透彻底,然而对于人类文明现象缺乏发展的眼界,是老子思想的软肋。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问题了。即是老子在人类脱离婴童状态以后,具备了思维思辨能力以后对于未来的反思。但有趣的是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进步,而是要保守,甚至要退步。就仿佛一个人长大了,独立了,在社会打拼经年,饱尝了各种快乐痛苦,悲欢离合,成功失败,混乱迷茫以后,突然发现还是婴童的状态好。怎么个好法?主要是没有那么多的快乐痛苦,悲欢离合,成功失败,混乱迷茫。于是人设想回归的终点应该是原点,回归的方式是“绝圣弃智”,这个是老子的描述,其实也完全符合卢梭的期望。卢梭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反文明反进步的。这是从表现上来看待老子和卢梭对现实的失望以及对未来的理想,所谓未来的理想,就是不要再向未来继续进步,止步,最好是退步。因此,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二位的想法,所谓未来不在未来,而在过去。往后退,退,退。退到起点,就到达了未来。仿佛一个圆,终点到达起点,两点重合时,圆就完美了。就精神而言,深层次的去看待二位的理想,尤其是老子的,主要还是提倡至真的理想和追求。这在审美精神的角度来看,而不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时,并非一种错误。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欠缺的恰恰就是已经失去的,也就是幼童时期的本真精神。但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对于一个婴童而言,教育首先是发展,回归与否是以后的事。当我们从拯救成人精神的角度去看时,就找到了老子,卢梭,蒙特梭利三位同样对孩童保有热
本文标题:【1000字】童年作者读后感范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26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