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2022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文三篇
2022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文三篇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共产党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胜利,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下面是网友为您分享的文档范本,供您参考学习,喜欢的话就下载吧!2022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文1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欲事立,须是心立。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百年大党,初心如磐,恒心常存。这是我们党从一艘小小红船成长为巍巍巨轮的根本保证和制胜密码。初心犹如罗盘,标定党的方向和旨归。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联系人民群众的党”,就把“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群众的疾苦挂在自己的心坎上,与民众“天生就是一家人”。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从井冈山到古田,从瑞金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我们党一路走来,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始终为了这个初心砥砺奋斗,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党的初心,一直闪耀在百年历史中,标示宗旨,照亮前路,指引未来。初心铭刻在半条被子上。长征路上,3名女红军借宿于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红军战士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红军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心里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共产党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条被子的感情。初心定格在一张照片上。1939年英文版《西行漫记》收录的一张黑白照片,呈现了12岁小红军王东平的灿烂笑脸。斯诺问他为什么当红军,他回答:“红军替穷人打仗,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这样的理想、信仰和追求,让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战斗,打出一个新中国,迎来一个新世界。初心标明在树叶禁令上。抗日战争年代,粮食不够吃,很多人采集树叶吃。聂荣臻颁布了一条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的《树叶训令》:晋察冀军区所有部队,不许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只能到十几里外的荒山野岭去采摘,而且,还要把野果等“适口”的东西留给老百姓。总之一句话,革命军人“宁可饿肚子,也不能与民争食”。老百姓看后既震惊又感动,他们祖祖辈辈哪里听说过这样爱护老百姓的军队!初心体现在一记耳光上。1980年春天,时任山东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到曹县韩集的红三村,看望83岁的伊巧云——一位曾为革命作出很大贡献的老人。当时,老人重病在身,却连半碗猪肉都吃不起。在县城汇报会上,周书记讲到此事时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个耳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在场不少干部泪流满面,陷入愧疚和自责之中。周书记的耳光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赤诚、履职担当的敬畏、自我批评的勇气。初心兑现在脱贫誓言上。到2022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立了军令状就要兑现。历经8年,无数共产党人身赴一线、倾情奉献,向贫困宣战、助群众脱贫。去年底,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即将实现。为打赢这场硬仗,全国200多万扶贫干部战斗在最前线,以生命赴使命,以初心换民心,超过700人倒在冲锋路上,这其中就有年轻党员干部黄文秀、李夏等。百年征程路上,百年初心弥笃。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抗震救灾;无论是科技自立自强,还是推进改革开放;无论是建设生态文明,还是打造政治生态,初心在,民心就在,根基就在,胜利就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用初心恒心、大爱大德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党的初心,最终要体现在每名共产党员身上。对广大党员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需要经常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始终做到初心保鲜、使命在肩。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共产党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胜利,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文21919年,一战后巴黎和会的所谓“万国”代表仅来自27国;今天,联合国会员国已达193个。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约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约80%;十年后,经济总量将达世界总量一半。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约100亿,其中85亿将属于目前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三组数据折射出百年维度下世界之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大变局的基本内涵,回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为我们分析世界形势变化,认清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在变化中把握战略机遇,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大变局意味着重大调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是一个“变”字,本质在于世界秩序重塑,人类社会发展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一方面,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治理的话语权越来越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可以说,世界多极格局在大国博弈中日渐显现,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呈现出新的面貌。大变局蕴含着重大机遇。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变局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稳定大国关系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2022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大变局之下,中国这艘巨轮的航向和速度关乎世界。“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当下愈发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大变局昭示着重大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洞察世界大势、汲取历史经验的重大创见。《求是》杂志今年第1期刊登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指出国际社会要努力的方向,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倡导者,更是负责任、有担当的实践者。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2022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文32022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前,中国积弱,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新中国成立换天换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百年前的中国,为何走到今天?一百年的奋斗,起步于怎样的岁月?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7年,南昌起义;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6年,长征取得胜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春满地;2022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虽然饱经磨难,却自强不缀、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带着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在建党百年时解决困扰中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深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直以来深深扎根人民,广泛团结人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开始是“让小推车推出来”的新中国,再到后来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改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恰是风华正茂,风卷红旗过大关。历经百年砥砺奋进,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穿过惊涛骇浪成长为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回首过去,风雨激荡;展望未来,勇毅前行。今日之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多的“春天故事”正在起笔。
本文标题:2022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文三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53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