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读《李鸿章传记》有感: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参考资料,少熬夜!读《李鸿章传记》有感: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世界上只有平庸的人才没有名声。世界上只有平庸的人才没有名声。--读《李鸿章传记》有感作者:杨文娟世界上只有平庸的人才没有名声。。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对李鸿章的定调用了近世史之笔力,意不在古人,在来者。首先,梁启超学贯东西,才华横溢,对世界之状的观察犀利透彻,加之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心,谱写出这部广为赞誉的传记。从一部传记读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气质底蕴和李鸿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精神。梁启超是怀抱改良救国、振兴中华抱负的改良派,李鸿章通过科举道路走向仕途,位列晚清重臣,自称是清朝的裱糊匠.虽然两人政见相左,但梁启超写传不罔史实、持论公允、褒贬有据,将那段中国历史在大世界背景下推陈至读者面前,从外交、从军事、从洋务等角度写了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饱受儒学思想的教化。彼时的中国,在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眼中是中华帝国就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之所以能维持,只是侥幸出了几位高明的船长,最终会分崩离析、朝不保夕.果然不久,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一说法得到应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李代表清政府被迫签订各种不公条约,意在为一个没落的朝代赢回时间,但他被非落井下石即锦上添花的乌合之众们唾骂不已,这实属李之悲凉,也是一个摇摇欲坠朝代之颓影。李鸿章,纯臣也。梁启超怒其在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家国面前未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说他是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确如其言,李鸿章曾和戈登讨论何以振兴中国,戈登答:中国今日如此情形,终不可以立于往后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而李瞿然改容,舌挤而不能言。对于李鸿章,严格奉行在其位,谋其政,绝不可越雷池半步。李鸿章到底不是东方俾斯麦,他就是儒学教化的信徒,勤勉、拘谨、忠诚地在自己认定的路上叩拜,不可能去改变一个封建王朝的必然。李鸿章则这样形容自己: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不能挽大厦于将倾.李鸿章的一生注定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他所应对的是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梁启超写到: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悲壮面前,李鸿章从未选择退缩。他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遭刺客的枪杀不幸被打中眼眶,医生和随从要取出弹片时他说: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死生有命,我宁参考资料,少熬夜!死无割(不割取弹头)。、舍我命而有利于国,吾毫无吝惜,那枚弹片始终停留在他的.面部成了他终生的铭记。李鸿章虽不是成功的改革者,但他绝不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实干精神在他身上尤为突出,他努力摆脱个人功名利禄和顽固派的制掣,以国家利益大局为重,在愚顽保守、敌视工业化的大环境中,冲破重重阻挠来推动洋务,开创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等等一系列制造业的先河,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现在著名的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就是江南制造总局,也算为中国工业化起步积淀了一点基础。梁启超说: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这大概就是英雄相惜,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吧。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是李鸿章一生概括。临终前,他写下一首诗,其中: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现在读来不禁凄凉,其中凄楚只有当事人自知吧。如果说这部传记写的是李鸿章的命运,不如说写的是祖国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祖国的命运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命运就是什么样的。于我们普通人,着手干好眼前事,不断学习和钻研技术,为公司创造价值就是爱国行为之一。(鑫业公司杨文娟)
本文标题:读《李鸿章传记》有感: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67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