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作者:李昌浩,朱晓东,李杨帆,王向华,潘涛,LIChang-hao,ZHUXiao-dong,LIYang-fan,WANGXiang-hua,PANTao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刊名:重庆建筑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CHONGQINGJIANZHUUNIVERSITY年,卷(期):2007,29(5)引用次数:3次参考文献(7条)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6(3)2.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期刊论文]-城市规划1997(3)3.吴良镛区域规划与人居环境创造[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5(4)4.GyRudaRuralBuildingsandEnvironment1998(2)5.李晓峰.邓晓红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未来(节选)[期刊论文]-新建筑1999(3)6.仇保兴建立五大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6(8)7.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期刊论文]-农村生态环境2001(1)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昌浩.朱晓东.LiChanghao.ZhuXiaodong苏南乡村生态人居建设-住宅科技2006(11)文章分析了苏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研究了苏南农村生态人居规划建设和环境改善技术,进行了经验总结,以期对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示范作用.2.学位论文吴殷上海人居环境评价与生态人居建设构想2006人类进入21世纪,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口聚居于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屡见不鲜。面对城市化与城市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矛盾以及工业化追求的经济效益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矛盾,探求更加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形式,建设一个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正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学术团体越来越重视的课题。本论文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上海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分析,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意义。本论文首先探讨了城市人居环境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人居环境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其相关关系、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然后具体分析上海人居环境现状,并根据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8-2004年的上海人居环境指标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上海历年人居环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上海市中心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质量。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2001-2004年上海市生态足迹变化,并对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进行结构分析及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反映出上海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找出上海人居环境变化的原因和根源。最后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上海人居环境的建设对策——生态人居建设,以解决上海人居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并就上海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途径及对策措施进行探讨。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研究,确定上海人居环境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质量,找出上海人居环境变化的原因和根源,从而提出上海人居环境建设的途径及对策措施,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一定依据。3.期刊论文支军.ZHIJun传统生态人居模式探微-山西建筑2007,33(11)从汭位的环境选址、四象的空间组织、取象比类的仿生学原则三方面探讨了古人对传统生态人居模式的价值取向,以此来表达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并且指出传统生态人居模式不仅是一种环境选择,更是一种空间组织方式.4.期刊论文张海光.苑功云.宋修伟未来生态人居建设展望-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生态人居强调最小限度地消耗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居住活动空间与环境.5.学位论文张雷鋆因地制宜、构建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江阴新城生态人居公共环境的规划与设计2007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随着人们物质经济的日益富足,人们对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已经厌倦了钢筋水泥森林的人居环境,厌倦了缺乏生态性、识别性、地域性、人文性、传承性、创新性的城市生活印象。开始寻求归属感、领域感,实现自我价值。由此,要求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坚持生态观和持续发展观。本课题着重对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公共区域整体环境进行研究,运用归纳法、例证法、系统分析法,详细地阐述了生态人居环境构建的三大要素:即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并通过对江阴构建和谐人居生态公共环境的论述,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可行性强的构建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的方法及可以普遍应用的法则。这样由理论到实践,再有实践上升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力求完善生态人居环境的构建方法,丰富生态人居环境的理论体系,为人居环境的改善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6.期刊论文钟汉强生态人居外环境评价标准的理论探求-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8)生态人居外环境建设存在有很多问题,需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方面重建评价标准.7.期刊论文单光.张戈海岛型生态市、生态县创建中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初探-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0)本文阐述了海岛型生态市、生态县创建中,实现建设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海上花园城,人居生态地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8.会议论文罗敏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特色景观建设与生态人居环境2005本文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特色景观建设与生态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阐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把城镇特色景观建设和改善生态人居环境放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位置,在城镇特色景观和人居环境建设中,更加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城镇特色风貌,是保持城镇个性的重要举措。城镇特色景观建设要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而城镇特色景观建设又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城镇特色景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发挥自然资源、地理风貌优势,保护和开发人文景观资源,突出地方特色。9.期刊论文薛孔宽.XueKongkuan生态人居的建设内涵与技术特点-城市建筑2007(4)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人居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工程实践,阐述绿色建筑、生态建材、人居环境、生态工程等理念与技术在城乡人居规划建设中的综合实施要点与方法.10.期刊论文彭振宇.于际华.苗莉城市庭苑饱蕴生态人居智慧-低温建筑技术2009,31(5)通过对哈尔滨市辰能·溪树庭院小区的居住区规划,介绍关于生态型城市住区的设计实例.文章从景观设计、现状树木保护、组团空间营造、绿色居住建筑等方面探索了生态人居环境的设计手法.引证文献(3条)1.麻欣瑶.丁绍刚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期刊论文]-小城镇建设2009(4)2.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5)3.孙跃杰.叶苹.王勇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探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24)本文链接::2010年5月18日
本文标题: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9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