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第三章2第四节中国古代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一、古代公文文风的演变(一)金文文书的写作特点现存最早的公务文书为甲骨文书,记事简单,无所谓“文风”甲骨卜辞金文文书的特点:内容上的纪实性、庄重性和文字上的简约性铜器铭文、钟鼎文:内容主要是用来记载祖先功德、勋劳,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宗教、经济等各领域。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二)《尚书》中公文的写作特点1.关于《尚书》:《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代改称《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公文汇编,共收古代公文28篇,商代及以前的公文8篇。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2.《尚书》的写作特点内容上,商以前的公文突出“神权”,商以后的公文则突出“德政”“尊礼”。结构语言上,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语言表现为“佶屈聱牙”、古奥难读,但“文如诡,而寻理即畅”,并有一定的文采,且文辞生动,语意恳切。《秦誓》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三)春秋到西汉的公文写作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公文特点: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语言口语化。李斯《谏逐客书》2.秦代公文的特点:尚质而不文,符合公文的写作要求。秦始皇的《出谥法制》3.西汉公文的特点:政论性强,借古喻今,语言深切晓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贾谊《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鲁迅评价:“皆为西汉宏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四)赋、骈文对公文文风的影响赋:由楚辞衍变而来盛行于汉代的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以铺叙描写为主,讲究文采。行文特点极其不适于文书写作。骈文:产生于汉魏时期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比赋更加不适合于公文写作。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受赋和骈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辞藻的华美、形式的奇巧,而忽视公文的内容。这种文风不符合公文务实的要求,是文书工作发展史上的一股逆流。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五)隋唐时期的公文文风改革和唐宋公文文风隋代初,公文形式主义文风泛滥隋代改革公文文风的措施:将上呈表章具有浮华文风者治罪初唐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并在写作实践上作出表率,写出了许多朴实直言、不加雕饰的公文,对文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把文风改革推向了高潮。唐宋公文文风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长于说理的特点。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六)元代白话体公文的出现元代,由于俚语俗话纳入公文,形成了“白话体”公文。对传统的以文言文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公文书面语是一次冲击。元代公文在语言上呈现出通俗易懂的风格。从书面语向通俗白话的转变,在公文语言上是一大进步。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七)明代的文牍主义和屡禁繁文措施明代文牍主义盛行,表现为:1.公文泛滥,蝇头小事,动辄发文2.行文冗长,甚至长达六万字。3.内容空洞,受八股文影响,公文开头大多抄引圣贤经书言论,导致空话、废话、套话连篇。文牍主义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妨碍了政令的实施。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三令五申,严禁繁文朱元璋提倡公文应开门见山,直叙事由,力求简短扼要、明白易懂,禁止浮词藻饰、套话连篇和过于琐细。制定严厉措施处罚繁文撰写者。明代对繁文一禁再禁,嘉靖帝、隆庆帝、明神宗都一再重申禁令,但其弊始终未能禁止。文牍主义文风是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反映,与政治腐败相伴而生,封建社会后期日趋腐败的现实,决定了少数有作为帝王或大臣是无法改变文书工作的这种趋势的。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二、中国古代的公文写作理论(一)先秦诸子关于公文写作的言论1.孔子“文质”关系的言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墨子主张“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重视言论的论证性。3.荀子主张文章内容与形式应该统一他认为“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二)魏晋南北朝文书工作的发展及公文理论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工作有了重大的发展,公文已经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文体,有了专门拟制文书的人才,开始了对公文进行理论总结和研究。1.魏晋以前,公文具有散文的特点,文中常书写个人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治安策》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2.自曹操开始,公文与散文正式分家。特点:第一,以叙事为宗旨,开门见山,直叙其事,表述明确,指示具体,不抒情咏志。第二,带有鲜明的权威性、指令性。第三,篇幅简短第四,文辞朴实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3.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的文体,出现文、笔之分,产生了专事拟写公文的人才“手笔”“文”即文章、诗赋,具情辞声韵;“笔”即公文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技能“沈(约)诗任(昉)笔”,时称干练而擅长拟写公文写作者为“手笔”,著名的“手笔”大家称“大手笔”。陈琳、阮籍、王粲等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4.公文理论的繁荣最早研究公文文体者——曹丕与《典论·论文》《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大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充分评价了文章的社会功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古代公文理论的集大成者——刘勰与《文心雕龙》重复了曹丕关于公文社会功能的观点“章表奏议,经国之机枢”;论述了自上古以来的各种不同体裁的公文的起源与演变,运用范围、拟制要领,探讨其写作特点与风格。第四节中国古代的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三)韩愈的公文写作理论提出“文以载道”主张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倡导“古文运动”,提出学习先秦两汉古文的主张。核心:学古意在创新,反对模仿因袭、骈文的浮词丽语“惟古于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的《论佛骨表》堪称古代公文写作的典范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一、公文载体的演变人类社会的文书载体形式纷繁,国外有泥板文书、草纸文书、羊皮文书等,我国的文书表现为独特的形式,主要有甲骨文书、金文文书、简牍文书、缣帛文书、石刻文书、铁质文书和纸质文书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一)甲骨文书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书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占卜和祭祀等活动的文字。甲骨文书是以龟甲或兽骨为书写材料在占卜过程中形成的古代文书,亦称甲骨卜辞,或占卜文书.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占卜的缘由及占卜的过程:由于商王敬天信神,实行神权统治,凡是必先占卜询问天意占卜的过程:在甲骨上钻一小洞,用炭火炙烤,使之受热而显出各种形状、走向的裂纹。这种裂纹称为“卜兆”,被视为是上帝的意旨。将占卜时间、事由、答案和日后验证结果刻在甲骨上。单个字体称作贞卜文字,成句的贞卜文字称作卜辞。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卜辞的基本结构分四部分: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命辞——卜问何事占辞——“卜兆”显示的答案验辞——日后是否应验卜兆卜辞己丑卜,贞:今伐,来曰:“戊仆(音)伐×方”意思:己丑日,商王卜问占卜人,能否批准戊去攻伐×方。其中:“戊仆(音)伐×方”一句,就是摘引于戊送来的报告,它类似于今天的请示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甲骨文从内容上分为卜辞和非卜辞两类。卜辞的内容以商王活动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并出现了类似于请示、报告的上行文,故称为“甲骨文书”。甲骨文书是殷商时代及西周初年的公文主要载体。西周中期甲骨文书被淘汰。甲骨文书被淘汰的原因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二)金文文书青铜器和铜器铭文(即金文、钟鼎文)青铜器是王权的象征、等级的标志,同时能永久保存,传于后世金文文书的发展演变1.商代的青铜器主要在于使用,铭文主要起标识作用,称为“自名体”,不具有文书的性质。铜器铭文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2.西周的青铜器主要作用在于记事,称为“记事体”,铭文“喧宾夺主”,是统治阶级活动的直接记录,内容十分广泛,以歌功颂德为主。西周记事体铭文有关册命部分已相当规范,被称作“册命体”,具有以下特点:①记录内容广泛,数量众多,真实可信②文辞茂美,记事详细,结构完整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3.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铭文急剧减少,功能从以歌功颂德为主转为颁录法典和记载史实为主。“中山王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4.金文文书是商代至战国时期的公文主要载体,秦汉以后青铜器成为实用品或工艺品,不再作为文书的载体。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三)简牍文书1.简牍文书是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主要用于记事。刻写在竹片上的称竹简、也称简策、简册、汗简、杀青;刻写在木片上的称木牍、版牍。“尺牍”、“文牍”源于此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2.简牍文书主要用于记事。商王祭祀、向臣民发布的命令和讨伐敌人的动员令、褒扬臣下的颂书。臣下上告商王的文书。3.简牍文书的制作过程及形式“杀青”单片的竹片称“简”,单片木片称“版”,写上字称“牍”,一尺见方、四面可书写的牍称“方”,也称“觚”,用刀刻或用漆书写。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多片竹牍以麻绳或熟皮条系成册,如文书不止一册,则将数册再编连在一起,称编(即篇)简牍文书表面覆盖有一或二片简牍,比正文的简牍稍宽,称“检”,检的背面书明收件人的地址、姓名,检的结绳处加盖封泥。“检”相当于现代公文的封页,具有遮盖文书内容以防泄密的作用。4.根据史料推断商朝已开始使用简牍文书5.战国时期的简牍文书已有大量实物出土,一直沿用到西晋桓温称帝时被废止。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四)缣帛文书缣帛文书是用缣帛(丝织品、棉织品)制作的文书。缣帛文书的特点:1.柔软光润,书写时容易着墨,可依据文书的长短,随意裁取篇幅,卷折方便,便于运转、携带、阅读、收藏,远比简牍文书优越。2.缣帛制作工艺复杂,价值过于昂贵,仅在贵族间使用,难以普及,只是作为简牍文书的辅助品。缣帛文书是春秋到两晋时期公文的辅助载体。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五)石刻文书石刻文书是一种镌刻在石头上的文书。战国时期“石鼓文”,被誉为先秦史诗。石刻文书盛行于秦代。《泰山刻石》石刻文书不能作为文书的主要载体。以碑刻记录纪念性文字被后世沿用。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六)铁质文书“郑国刑鼎”“丹书铁券”在殷商时期出现的特殊的文书载体形式,用于特定的历史场合。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七)纸质文书西汉时期出现“赫蹄”(丝绵纸),一种新型的书写材料东汉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纸张被广泛使用,开始逐步取代简牍和缣帛三国时,纸与简帛并用,高级文典用帛,稍次一等的用纸,公文往来则沿用简牍。东晋时,纸张完全替代简帛成为朝廷和各级官府公文的正式书写材料。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二、古代公文的书写制作工具“文房四宝”:笔墨砚刀笔墨砚纸1.毛笔毛笔的出现大约与文字同步“宣笔”和“湖笔”是古代官府制作公文使用的主要工具2.墨墨的出现大约也与文字同步“烟墨”、“徽墨”第五节中国古代公文的载体、制作工具和书写字体的演变3.砚
本文标题:第三章2第四节中国古代公文文风和公文写作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1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