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关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书是良师益友。好读书是在学校养成的习惯。读书丰富了人的知识,净化了人的灵魂。书籍是知识的海洋,在潜移默化中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才能。读书受益匪浅,不言而喻。以下是网友带来的阅读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读书心得体会1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触颇深。这篇文章是在告诫大学生多读书,但是,无论家长还是学生本身,如果能从中参透学习真正的内涵和终极的意义,可能在孩子或自己求学过程中(包括中小学阶段),会更好地绕开世俗的负面影响,求得真知。生活中,真正追问学习终极目的的人似乎并不多见,这本身就是缺乏独立思考的一种体现。很多家长和孩子只能追随世俗的标准“进名校、拿高分”,这些本身绝对没有错,但是为什么同样的名校毕业,大家成就差距显著;为什么有的学生并没有就读名校,或者甚至没有读过大学,仍然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中风生水起?但凡问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不外乎“你说得天花乱坠,也改变不了名校的孩子成功几率更大的现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通过理性分析,找到规律性的答案。今天读的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就给出了答案。读同样的大学,你是怀着什么态度在学习?一,上课多不一定学问大。我们中国的学生刷题量是国外同龄人的N倍,但是我们的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成正比呢?本文直白地告诉你:上课多的往往是低档次的大学。即使用功利的眼光,上大学不是终极目标,为开创自己的事业打基础、让自己在未来从事的行业具有最强的竞争力,才是上大学的目的。二,读书才是提升自己学术的不二法门。作者关于柏拉图的例子举得太好了,本人也细细思考,非常认同“即使柏拉图本人是你的导师,也不见得就比去研习他的著作更有效果”。大学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挖掘你所学专业领域的东西,而不是告诉你所有的标准答案,然后通过考试查看学生们到底记住了多少,以此评定学生的优劣。西方的大学,为什么课堂上引入主要的知识框架,然后课后作业必须先经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因为阅读的输入才能引发学生们思考的输出,才能帮助学生产生新的学术造诣。这也是本人推荐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这里不详叙,因为原作者写得非常到位、非常触动心灵。三,大学的“阅读学习”对中小学教育有的很深的启示作用。如果理解了大学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或者说是“关键决定性”),往前延伸,家长或孩子就不会再为中小学阶段考试中的十分八分的差距而纠结,更不会处心积虑地择校、购房,因为貌似与抓住“阅读”这个学习关键来相比,这些外部因素都成了浮云。因为真正理解了学习的要义,可以很从容地接受孩子不去名牌大学,宁愿他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和孜孜以求读书的态度。孩子的压力也会放下许多。其实,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刘慈欣明明是水电工程专业毕业,却可以秒杀众多中文专业学生而成为作家,为什么许巍根本没上过任何的音乐学院,却成为万千音乐人膜拜的流行音乐领军者。四,对兴趣爱好的支持是成就自我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原文作者并未提及,但是本人很难想象学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能去主动大量地阅读。一个学生,在中小学可能会对某个学科表现出偏爱与兴趣,建议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本人一直持一个观点:按社会冷热度去判断就业前景是最最愚蠢的选择。因为,再好就业的专业也有人失业,因为你没学好,再难就业的专业也有人如鱼得水,因为人家学得好。而学好、学不好取决于今天推荐文章中表达的,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去成就自我,这期间,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很多社会问题,家长在对孩子未来和前途上的斤斤计较,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保障、阶级分层、职业平等、……但是,无论外部有多少理由,学生有真才实学,肯定是有优势的,这也是我写这么多文字来推荐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没有耐心去看完1篇幅很长的微信文章,可能就不会有底气去抱怨孩子的浮躁或者阅读习惯上的缺失。读书心得体会2今天,不论是社会还是大学内部,对大学教育都有很多批评、抱怨甚至愤懑,特别是对大学生素质越来越差,水平越来越低,能力越来越弱表示不能理解。按理说,今天的大学条件应该是越来越好了,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师资条件与过去相比有巨大的进步,经费也很充裕,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也应该是越来越好的,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这些越来越好的条件比如互联网、手机、电视、电影以及微信、QQ等无一例外地都导致大学生越来越不读书,我认为,不读书才是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的根源。不以读书为求知方式的大学教育正在形成一种教育模式,而且越来越通行,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中国今天的人才培养,而且将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人的素养。极而言之,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很多问题都可以说是不读书造成的,比如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问题,还有为人处世、道德品质修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读书而提高,都可以在阅读中解决,人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智慧等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只不过有的是直接答案,而更多的是间接答案,需要读者去悟。大师越多的大学当然是越好的大学,对于大学生来说,读大学能够聆听大师讲课,得到大师的指点当然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可以说人生不虚此行。但即使是当今最著名的大学,其大师也是屈指可数的,能够亲聆其讲课和指导,更是非常难得和稀罕。与人类几千年相比,当今几十年的大师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分散在世界各地各大学以及其它机构,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根本就不在大学,深居简出,人都很难见到,更不要说拜师学艺了。但读书就不一样了,读书是以所有的伟人和大师为师,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时间限制,不受语言限制,不受文化限制,不受民族限制,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向他们学习,听他们“讲课”。最重要的是自由,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精读或细读也可以泛读;可以慢读也可以快读;可以从头读到尾,也可以挑选着读;可以专业性地研究性地读,也可以消遣性地了解性地读。如果喜欢柏拉图,还可以进一步阅读他的其它著作比如《柏拉图对话集》、《会饮篇》等,乃至《柏拉图全集》。如果还觉得不够,古今中外研究柏拉图的专著很多,我们还可以把这些著作找来读。这种优越性是课堂无法比拟的,即使柏拉图在世,即使柏拉图走进我们的课堂,即使柏拉图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也无法和读柏拉图的书相提并论。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到海外留学,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接受异域的教育,开阔视野,这无可厚非。由于历史以及经济的原因,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多在海外,主要在欧美和日本。留学不仅只是学习知识,接受专业训练,也是人生很独特的经历和体验。欧美以及日本教育有其独特之处,特别是理工科教育,不只是和中国大学教育构成互补,更重要的是它的先进性。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就接受思维训练,思想方式以及知识来说,只要学会阅读并且有效地阅读,不留学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留学首先要过语言关,而学习语言需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但即使把某一种外语掌握得很熟练,要真正听得懂外国学者的讲课,也有一个过程。所以,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留学教育,很多学习完全可以在国内完成,可以通过读书完成,而且效率会更高。在中小学,老师讲解很重要,但到了大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我始终想不明白课堂有什么优势。一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老师要讲一个学期,但自己读书,一个星期就够了。于大学文科各课程来说,除了少数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比如语言学中的“语音”课,外语教学中的“口语与对话”课,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课等需要通过上课来完成以外,大多数的课程都只需要老师引导,自己看书学习就可以完成,并且效果要好得多。课堂对于学习来说其实是一种巨大的束缚,要遵守时间和课堂纪律,不能随便进出,不喜欢听也得听下去。而阅读则没有任何约束,喜欢读就读,不喜欢读就放下;难读可以读得慢一些,易读则可以读得快一些;读到受启发处可以停下来思考,不懂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把问题搞清楚之后再读。读书心得体会3事实上,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基本上是一流大学,而“教学型大学”基本上是三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因为读书思考是做研究的最基本条件,其本意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学术能力,但却意外地培养了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学术品行。“教学型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上课,在这里,“教学”和“上课”几乎就是同义的,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上课,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课、作笔记和考试,考试成绩是学业好坏的主要标准。顶级“研究型大学”学生的“成才”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来完成的,学校只是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比如图书、学习和交流的氛围;“教学型大学”学生的“成才”主要是通过课堂完成的,人生所需要的知识、智慧和情感,都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因为学会了自己读书,所以“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只是人生学习的开始;而由于没有学会自己读书,所以“教学型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基本上是人生学习的结束,有的人从此不再与书籍和学习打交道。更可悲的是,三流大学师资水平本来有限,上课任务重,知识更新慢,又重复讲授,学生也不愿意听课,以至最后上课和听课之间搞成尖锐的矛盾。学校管理部门想出很多办法管理学生,比如上课不准带手机,上课点名等。有的老师非常夸张,上课时点一次名,下课时再点一次名,甚至课间休息也点一次名,并且把这种所谓“考核”作为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的依据。相反,一流大学的老师水平本来就高些,课并不多,对课堂非常重视,有的老师对每一节课都作精心的准备,效果反而非常好,听课的学生很多,良性循环,真正发挥了课堂的作用。其次是忙于各种活动。当今的大学生可以说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比如社团活动、文艺表演活动、竞赛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寝室活动,有些是集体组织的,有些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大学当然要上课,不上课怎么称得上是上大学呢?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学课太多了。应付上课,老师、学生都很疲惫,学校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很疲惫。我认为,大学学习当然要学习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要掌握一定的技能特别是专业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知识是无限丰富的,人生所需要的知识也是非常丰富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但大学学习能够给人一生提供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课程能够给人提供的知识更加有限。就知识对于人生的有用性来说,知识越是基础性就越有用。大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让人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大学所学习到的知识可能会过时无用,但大学所学习到的如何学习知识却是终身有用的,它可以保证人一生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保证人一生都可以不断获得知识。以此来看,大学课程根本就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老师根本就没有必要讲那么多课,学生也根本就没有必要听那么多课。大学课程在类型和知识体系上是有限的,同样的类型、同一知识体系的课程不宜设置过多,多了就是重复。一个老师的知识可能是丰富的,学问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精髓其实就是那么多,也即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基础观念等是比较固定的,讲多了就是老一套,最后只有知识性的东西甚至重复。这也就是一个老师不能在同一个班级开设多门课的很重要的原因。对于学生,课堂应该只是引导,只是示范,主要是关于课程的概念、定位、背景、范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这些东西掌握了,这门课其实没有必要再听下去了,其它的任务就是自己去独立完成了。就知识来说,书本比课堂要优越得多,课堂上有的东西书本上基本都有,反过来,书本上有的东西课堂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如果说书本是海洋,课堂不过是一个水池。就水平来说,所有的出版物都达到了讲稿的水平,但不是所有的讲稿都达到了出版物的水平。书比讲义在知识体系上更加严谨、准确,当然也更加详细,能够给学生更多更大的选择余地,而课堂则没有这种自由。所以,最好的大学生多是不把课堂当回事而选择自己读书的人,他们以古今中外大师为师。读书不仅比听课具有选择上的优势,而且效率也高多了。学生一个学期听下来所得到的东西,阅读教材一周就可以得到。很多老师上课不过是照本宣科,这样的课有必要从头听到尾吗?至于那种除了常识而空洞无物的课,就更没有必要听下去,听那样的课是受苦受难,是浪费生命。大学生当然要参加各种活动,除了校园活动以外,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本文标题:关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36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