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e国际环境与企业经营(推荐PPT157)
南京大学商学院MBA国际商务管理方向课国际环境与企业经营国际经济贸易系第一讲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特点张二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趋势。•江泽民: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辩证地看待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中国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学会趋利避害。•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国际贸易发展新特点•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经济一体化发展新特点•企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思路当代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1、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3、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如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分工•产业内分工:一是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二是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耐克)•产品内分工: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国际服务业转移也已蔚然成风,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转移的工作岗位动辄成千上万,业务金额则以亿美元计。•跨国公司是服务环节国际转移的主体。如微软、Intel、IBM、GE、花旗集团、AmericanExpress美国在线等行业巨头。美国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成因•全球经济大规模客服化•网基服务业发展•互联网泡沫破灭•人口老龄化•国际制造业转移示范效应•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布局是围绕着全球经济大规模客服化这一基本趋势展开的。企业组织发展模式从大规模生产(MassProduction)向大规模客服化(MassCustomization)的转变,是20世纪末以来最重要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之一。这一趋势中的三个重要组织技术性内容,即客户满意度导向、供应链管理和企业群层面的竞争,是理解跨国公司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切入点。(李志能,《国际贸易》杂志2004年8月号)•分工细化使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被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也将更多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前三代制造业中心的特点•国际分工新特点与第四代制造中心的形成(特点:环节分工)•中国可以成为新一代制造业中心•廉价优质的劳动力,仍然是我们现阶段最大的优势。现阶段引进的不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实际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调整的过程中,越来越把主要的资源与精力集中到自己竞争力最强或者附加值最高的核心业务或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上,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相当数量的制造行业出现了零部件模块化的趋势,这使得组装加工变得越来越容易,进入门槛越来越低,这为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参加国际分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吸纳高端产业链,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过来。目前,无论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还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环节,高增值环节大部分被截留在海外。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产业巨头在将生产和销售重心逐步转向中国的同时,也开始将前端的研发设计和采购中心向我国进行一体化转移,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也加快了转移的步伐,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由消费和生产制造业中心向全球高端技术产品产业中心过渡的转型期。国际分工的深化使得生产的国界变得模糊起来,产品的国籍也不那么明显了。有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罗切斯特市政府原来打算购买一部日本产的铲雪机,后来为了响应购买国货的号召,就改买美国制造的铲雪机。但后来发现,原来想买的日本产品是在美国伊利诺州制造的,而改买的美国产品是在日本制造的。华尔街日报想调查哪个品牌的汽车最美国化,结果发现是日本的本田汽车!再如美国的波音747飞机,它是由8个国家的1600个大型企业、1.5万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的。空中客车是由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联合生产,法国组装。•日本马自达最新的跑车MX-5,在美国加州设计,在东京和纽约融资,样车来自英国WORTHING,总装在美国的密歇根和新墨西哥,电子部件在美国新泽西设计,在日本制造。•90年代初,美国的日本本田汽车大量向日本出口,本田在美国的产量超过日本本土的产量。2002年,丰田也提出了美国化的战略。•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的60-70%的电子元器件来源于日本公司。据五角大楼报告,美国21个绝对要害的军事系统,整个依赖外国(主要是日本)芯片厂商供应元器件。台湾(生产)贸易模式的转变•传统模式(三角贸易):日本进口-台湾加工-出口到欧美销售•新模式(四角贸易):日本进口技术-台湾设计-大陆加工-出口到欧美市场•2000年中国出口玩具额达55·8亿美元,其中70%以上出口到美国,很多名牌玩具属加工贸易。例如芭比娃娃玩具已有40多年历史,每秒钟销售两个,畅销140多个国家,平均每个美国女孩拥有8个。1996年9月22日《洛杉矶时报》介绍,在美国市场上,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售价为9·99美元,从中国进口仅为2美元。其中:原料产自中东,在美国和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假发产自日本,包装材料由美国提供(共1美元),运输和管理费0·65美元,中国得加工费0·35美元。•2004年1月30日《华尔街日报》称,美国经济受益于中国。中国工人的平均月收入只有80美元左右,比美国工人2天的最低收入还少。这造成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最近12个月,廉价劳动力使中国对美国的美元顺差达1230亿美元,是10年前的5倍。但是中美贸易存在互补性。•以总部位于加州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为例,它在苏州有一个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鼠标,在美国销售价40美元左右。其中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零售商拿走15美元,罗技的供应商(如摩托罗拉)拿走15美元,中国只赚3美元,而这笔钱还要工资、能源、运输和管理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个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高于苏州工厂内4000名工人的工资。•中国制造业产值世界第四,但从绝对数量看,我国的产值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制造业的增加值来看,我国是26%,而发达国家一般接近50%。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品牌、缺乏有份量的大企业。•我国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工业门类并不明智,OEM的道路并不丢人,它是当今世界产品价值链分解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国际商报2004年1月31日)•日中经济贸易中心北京事务所所长酒井宗和分析了2000年中日贸易额858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为831·7亿美元)构成,发现中日贸易中有50%为日日贸易,即在华的日资企业对日本的贸易,约10%是中中贸易,即中国在日本的投资公司与中国的贸易。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写了一本书,名叫《美国下一条国界》,书中这样写道:全球正在变成一个单一的市场。哪里成本最低,就在哪里生产,根本不考虑国界问题。全球制造,全球销售产业结构转移的规律中国将成为全球制造的加工厂(基地)全球制造业价格将向中国靠拢(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价廉物美现象)虽然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生产日益国际化了,但经济的民族界限仍然存在,产品的品牌是有国籍的。在美国生产的本田车,仍是日本产品。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仍是美国产品。怎样看待开放条件下的民族产业?•民族产业的界定•民族经济与民族产业•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民族经济提倡购买国货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护代价太大三乐与小天鹅轿车与手机当代国际贸易的三种基本类型1、产业间贸易指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种优势来自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成本差异或生产要素禀赋的绝对或相对差异。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产业间贸易。2、产业内国际贸易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3、公司内贸易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公司内贸易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关。因为垂直专业化就是指利用进口的中间产品,去制造最终产品而出口。(为生产而贸易)产业间贸易的理论解释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适应英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基础的理论。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分工能提高效率,改进技术,增加生产总量。例如:没有分工,一个人最多一天制20枚针,甚至一枚也造不出。如果有了分工,10人一天能制48000枚针,效率提高近百倍。因此,每个人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获得分工的好处。绝对成本理论斯密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裁缝不必自己做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也不必自己缝衣服,而向裁缝买衣服。每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是有利的。国际贸易也是如此。绝对成本理论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一国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绝对成本和绝对利益呢绒酒英国100120葡萄牙11080首先,按绝对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分工前分工后呢绒22·2酒22·375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分工前分工后英国1呢绒、1酒1·1呢绒、1·1酒葡萄牙1呢绒、1酒1·1呢绒、1·275酒再次,如果两国维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一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单位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80人生产的一单位酒与英国换回自己需要的一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一年的劳动。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并不难理解,但是,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却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比较成本理论在所有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并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即使在当代,它也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比较成本理论呢绒酒英国100120葡萄牙9080什么是比较成本两国生产两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比例英葡:酒的成本比为120/80,酒的成本英为葡的1.5倍;呢绒成本比为100/90,呢绒的成本英为葡的1.1倍
本文标题:e国际环境与企业经营(推荐PPT15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4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