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
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绪言(一)有关政策达到三个目标、四个统一、政府买单、质量监控。三个目标:(1)通过以“三新一德”(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师德)为重点的培训,达到三个显著提高(素养、水平、能力);(2)培养一批农村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能够担当今后的教改重任;(3)培养省级1000名、市级1万名骨干教师四个统一:目标、计划、教材、要求政府买单:省财政每年拿出人均培训经费1400多元;四项制度:(1)教考分离的管理制度(省统考两门、市统考两门);(2)建立评估考核制度,要进行跟踪的过程管理,评估情况,全省公布;(3)实施培训合格证制度;(4)先缴费、后报销的经费管理制度。(二)、进一步提高对该工程的认识1、中国的问题,重中之重是“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是天,天蹋下来,国家趴下;三农是地,基础不牢,国家要倒;(1)国家——三农——农民——收入——就业——素质——教育,(2)当前的三大趋势是: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职业化;(3)受教育的差异——素质差异——生存能力的差异;2、素质提升工程,是均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3、素质提升工程的目的,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最善于学习的民族,是最有前途的民族;最善于学习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国家;最善于学习的政府,是最有远见的政4、通过培训,要达到四个迭加:数学迭加:1+1的效果;物理迭加:杠杆作用—放大;化学迭加:产生综合效应;生物迭加:融为一体。(三)、几点要求:1、要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必须做到每一个教师都明白,提高每个教师对该工程的认识,提高参与的热情;2、在座的,回去以后,要担负起培训者的重任。要负责制订好学校自己的培训计划,并上交县教进校;3、要组织好校本培训,要有校本培训计划,要有学习记录,考勤记录,作业要统一管理,总之,要特别重视校本培训材料的保存,以备上级检查。(课程及课时分配:师德与教师职业:集中10、校本10E-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专题研修:集中15(6+9)、校本20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集中15、校本20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集中20、校本34课时)(四)、关于E环境这门课分两部分:今天所讲的,是全员都要学习的公共部分——理论与操作另一部分是:学科研修,这是分学科的。三新一德中的“新技术”,就是在这门课中体现的。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假定:教师已完成计算机的初级培训;教师有上网的经验和条件;学校能积极创设网络学习的环境;教师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考试形式:开卷第一章:全球化与信息化第一节:全球化的概念1、全球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各派学者更强调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矛盾变化的过程,它没有一个单一的选择,也不会出现某种统一的,一致局面。2、华师大郑金洲教授认为,全球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1)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变化的过程(2)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过程(3)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4)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进程(5)全球化,是时空压缩的有效体现(《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王小东)(6)全球化,表明人们更加依赖其生存的环境第二节全球化的影响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跨国界的信息,人员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加快;2、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减弱;3、贫富差距拉大;4、跨文化的活动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二、教育全球化的表现方式:1、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加大;2、出现许多全球性的教育现象;3、全球教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P13)第三节信息化一、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人才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加速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以推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大体可从四个方面阐述:1、信息化,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于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整体及其各个领域的信息生产、获取、处理、传递、储存和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而言的;2、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演进的过程;3、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4、信息化的信息资源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所以,信息化也是一种最具活力和高渗透性的科学技术二、教育信息化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材。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从技术上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从教育本身看: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1、它是一个渐进的社会过程;2、是网络化、智能化的统一;3、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参考文章:中国教育如何面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信息化热潮?何克抗解读“教育信息化”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理性反思——K12新闻)第二章知识网络社会第一节网络社会从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的角度,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便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网络社会。一、网络社会的概念1、我们可以将网络社会的涵义归纳为两大类:作为现实空间的一种新社会结构形态;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脑网络空间。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后一种涵义。2、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要点,来认识网络社会:(1)网络社会的要素是“信息”和“知识”;(2)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的交往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交往的主要障碍(知识、文化背景、价值观才是主要的障碍,所谓“心灵的距离”;(3)全球化、信息化促进了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社会又推动了全球化、信息的发展。第二节三种社会形态的比较进行三种社会形态的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网络社会的理解。也可以为我们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和制定未来教育目标作出正确的判断。作为当今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网络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知识和技能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一、生产方式上的比较:手工化、标准化、个性化;二、管理方式上的比较:家庭式、科层式、扁平式;三、学习方式上的比较:经验式、学历化、学习型组织;四、学习对象和手段的比较:经典教材、科学知识、多元读写;五、评价方式的比较:科举考试、标准化平价、多元评价。见P21的表第三章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第一节教育技术一、教育技术的定义1、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批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中的科学知识;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2、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实践。二、教育技术定义的内涵1、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人)和学习资源(物)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2、“非人类学习资源”:即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3、关于“教学环境设计”:重点应放在有关的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硬件的建构上。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以使一定的硬件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取得佳的学习效果。第二节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但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一、课堂教学领域技术是在这里是辅助教师的一种手段,技术的参与,没有改变教学过程的实质,但改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二、远程教学领域远程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技术更象是教师的替代物,而不像课堂教学中那样仅是作为一种补充。远程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增加学习机会和保证学习质量之间的矛盾,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决定性的特征是: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教师、学生、内容的传统关系没有改变,便是教与学的关系,则由于时空的分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三、企业员工的培训领域第三节网络教育一、网各教育的概念广义:是指网上教育(E—learning)狭义:是指网络知识培训。二、基本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的几种教学形式:1、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2、研究性学习;3、协作式教学。三、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异同(P26)(Blog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
本文标题: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4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