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社会工作行政(完整版)
张世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课程简介《社会行政》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社会行政包括宏观社会行政和微观社会行政。宏观社会行政主要是在政府层面推行社会政策的实施.微观社会行政常常表现为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活动。教学目标理解社会行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社会行政的运做程序和实施方法了解和分析社会福利领域的行政管理考核方式学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其中考勤10%、课堂讨论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讨论话题行政与管理的区别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福利行政的区别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区别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的区别第一节社会行政的含义行政(Administration)–实现或执行公共政策时的一切运做(White).–通过协调完成政府的工作,涉及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Pfiffner).–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选用人员,分配事权,协调努力的方法(Simons等,狭义).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福利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福利行政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的含义及内容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的联系与区别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含义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社会行政的含义朱辛流:运用政府权力,有计划地健全人民团体,推展社会运动,增进社会福利,实施社会安全,加强劳动管理,发展经济合作,推行公共保健,保障国民的权利.江亮演等:督导社会机构推行社会福利事务的活动(狭义,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白秀雄:广义和狭义.Trecker:广义和狭义.Ray:是确定目标和建立政策,创立并维持机构,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以及评价其结果的过程.Kidneigh: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的社会服务,运用经验修改政策.第二节社会行政的发展民间社会服务的促进社会福利制度的促进作为专业方法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推动第三节社会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讨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行政是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社会政策的含义社会行政是实施社会政策的行动社会行政是社会福利的传递过程社会福利剩余性福利职业福利财政福利剩余性福利制度性福利全面性福利选择性福利社会福利的传递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实施之间关系社会政策的效果受其科学性及其他条件的影响社会行政过程对实施效果的影响第四节社会行政的要件社会政策广义狭义社会福利资源物质性资源服务性资源社会服务机构非正式社会福利系统正式社会福利系统社会性的社会福利系统社会行政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第一节社会行政的层次宏观社会行政含义特征微观社会行政含义特征第二节社会行政的内容行政管理的任务行政学家的看法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开放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管理的过程学派的观点社会行政的过程模式扩展的社会行政模式社会行政的职责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规定崔克尔对社会行政的看法赛瑞的社会行政职责观社会行政人员的角色承担第三节社会行政的功能社会行政的社会效果增进社会福利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社会行政的具体功能社会政策的实施与改进提高机构服务效率技术层面的功能第一节社会行政体制的构成社会行政体制的含义体系体制行政体制社会行政体制的建构原则政府责任社会服务作为政府职责中的特定领域集中于一个独立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行政体制的基本构架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组织机构人员管理经费管理社会行政体制的影响因素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福利资源募集方式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第二节社会行政体制的类型英国的社会行政体制性质构成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社会工作行政组织社会福利经费社会工作者制度社会行政体制的演变及其对社会行政的影响美国的社会行政体制性质构成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立法社会行政组织社会福利经费社会工作者制度欧洲大陆的社会行政体制性质构成瑞典的社会行政体制性质构成立法组织经费东亚的社会性质体制性质构成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立法社会行政组织西方社会行政体制的比较共同点职权集中化法制化人员专业化服务供给多元化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差异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差异运行机制的差异中国的社会行政体制计划经济时期性质构成改革时期性质构成第一节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作为组织的社会服务机构组织的含义与特征组织的类型一、NGO与NPO概念产生的背景1、NGO概念的产生与中国化:NGO一词是英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政府组织”。在海外,NGO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目前,NGO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已经比肩政府和企业,它正在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第三支柱。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流话语的国际文献中,NGO常常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民间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它们强调的主要是这些组织同发展中国家较多存在的集权政府的区别,从而带有更多的政治方面的含义。在我国,1995年北京召开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简称“世妇会”)时,国际上的许多妇女NGO来到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怀柔非政府组织国际论坛。从那时开始,媒体和广大公众开始关注这个概念。2、NPO概念产生的背景NPO一词是英文“Non-Profit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的产生晚于NGO,大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兴盛于全球。这种组织形态最早于17世纪便存在,是应生于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其后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因而它也具有丰富的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背景。“非营利组织”这一名称本身就映射出其背后隐含的前提假设:先它而存在着另一种组织形态--营利组织,或曰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由此可知,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基于市场经济、政府与企业部门严格分工、独立的企业等背景下出现的概念,它的存在和特征是与市场经济的进程和营利部门(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被理解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产物。总体来说,NGO和NPO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社会团体的性质,这两个概念都是中国近年从西方引进的,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的解释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性的看法。许多美国人喜欢用NPO一词;联合国的各种文件在内和其它许多国家的官方文件里使用最多的仍然是NGO一词。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这两类组织称为公益组织或慈善组织,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NPO、NGO和社会团体三者内涵互相交叉,业内人士认为没有本质区别。二、NGO与NPO的含义与特征比较分析NGO汉语译为“非政府组织”,但它并不等同于“不是政府的组织”,如企业不是政府组织,但它绝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非政府组织。同样,NPO汉语译为“非营利组织”,它也不等同于“不营利的组织”,如政府是不营利的组织,但它也绝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非营利组织。关于NGO概念的界定,在国际上没有普遍的共识。目前国内学界对NGO的定义,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种:广义的NGO是指政府和营利的企业之外的一切社会民间组织,它在外延上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它组织(含单位内部的、以企业形式登记的、未登记的社团等);狭义的NGO是指严格符合《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社会组织,即官方概念里的民间组织,在外延上就只有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组织(还有一种看法是仅仅把那些纯民间的草根组织视为NGO,而把那些有政府背景的都排除在外)。中间的定义是在广义的外延上去掉国有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NGO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但目前人们在使用NGO概念的时候,主要是指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如红十字会、希望工程、残疾人联合会、志愿者组织,以及各类基金会等等。这或者可以称为狭义的NGO概念。学术界对NGO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里我们采取目前学术界应用比较多的一种定义,这种定义认为:非政府组织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自主管理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我国民政部所采用的正式官方分类,是将民间非政府组织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前者进一步分为基金会、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联合性社团等;后者进一步分为教育类、科技类、文化类、卫生类、体育类、社会福利类等,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登记管理机关的级别区分为全国性组织和地方性组织。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NPO这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名词,它的原义指的是,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不仅包括基金会、慈善筹款会等公益类中介组织,也包括社交联谊、互助合作、业主和专业协会等互益类组织,还包括私人创设的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艺术团体、博物馆、研究机构等服务类组织。美国甚至把教堂也归入NPO。这个词最容易划清公益组织与企业组织的界限,不管各类非营利机构之间有着多么大的不同,但是“非营利”可以概括他们的共性。美国人不把非营利机构称为NGO,即非政府组织,因为美国的公益组织几乎都是私人办的,所以没有必要叫做NGO。“营利”与“赢利”、“盈利”的区别。从现代汉语的基本含义上我们知道“赢”,意为“赚”,相对于“赔”,从而,“赢利”指赚得利润(用作动词),或者即指利润(用作名词)。“盈”,意为充满、多余,“盈利”即指利润,或者较多的利润。而“营”的意思是谋求,“营利”相应地是指以利润为目的。因而,“非营利”的含义,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利润,更不是不讲经营之意,而是一个用以界定组织性质的词汇,它指这种组织的经营、运作目的不是获取利润。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以外的为实现社会公益或互益的组织。“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具体衡量指标有三点:第一,组织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组织的利润不能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第三,组织的资产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作为一种组织形态,NPO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就己经存在,但作为一种在20世纪后半期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政治现象,这类组织的界定并不完全确定,不同国家的用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国际上较广为接收的是美国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lesterM.Salamon)教授在它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中的界定。莱斯特.萨拉蒙指出,非营利组织有六个最关键的特征:1、组织性(正规性);即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是根据国家法律注册的独立法人;2、民间性,即非营利组织在组织机构上独立于政府,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是由政府官员来主导;3、非营利性,即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非营利组织可以盈利,但所得利润必须用于组织使命所规定的工作,而不能在组织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中进行分配;4、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自己管理自己的活动;5、志愿性,在组织的活动和管理中都有相当程度的志愿参与,特别是形成有志愿者组成的董事会和广泛使用志愿人员;6、公益性,即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学者们在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当中也发现,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等等。总之,NGO和NPO这两个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社会组织所做的称谓,这两个概念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我们没必要在这两个概念之间纠缠。NPO的概念要比NGO概念包括的范围更广泛,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政治性组织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用NGO这一概念;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营利性的企业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用NPO这一概念,但这也要视不同国家的情况与人们的习惯而定。非营利组织的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政府职能影响公共政策非营利组织的类型联合国国际产业分类体系非盈利组织国际分类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行政(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5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