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交通运输部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发布:2011-10-1910:22:26来源:中国公路网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十一五”以来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各项任务,推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部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李盛霖部长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十一五”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进入“十一五”以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2006年济南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强化各项管理工作,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通行能力显著提升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五年新增6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4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3.3万公里。全国干线公路网中,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72.01%,其中,国道89.4%、省道67.7%,较“十五”分别提高15.4和10.0个百分点;水泥沥青路面铺装率达到95.5%,较“十五”末增加4.5个百分点。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99.97%的乡镇和99.21%的建制村通了公路,通水泥沥青路比重分别达到96.4%和81.7%。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公路为主体、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全国公路网络基本形成。2010年底,国道网年平均日交通量为11785PCU/日,普通国道平均行车时速从“十五”末的53公里/小时提高到60公里/小时。在全社会机动车快速增加、交通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公路通行能力稳步提升、畅通水平显著提高。(二)养护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投入4540亿元用于干线公路养护,为“十五”期的3.2倍,占同期养路费总收入(2009年后为替代返还资金收入)的91.9%,完成普通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18.98万公里,是“十五”期的1.1倍。到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9.23%,国道优良路率达到78.75%,省道优良路率达到75.24%。从国检路况检测结果看,抽检路段的平整度和破损率指标分别为1.9361米/公里(每公里颠簸累计值)和0.5862%(破损占总路面面积),达到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确定的优秀标准。与“十五”国检(只抽检平整度)结果相比,高速公路平整度从1.8023米/公里提高到1.4266米/公里,普通公路从2.9014米/公里提高到2.3293米/公里,路况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用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投资超过800亿元,占公路建设总投资的比重由“十五”期的18.6%提高到44.7%,超过了高速公路投资。山西省投入196.4亿元用于干线公路养护,是“十五”期间的近3倍。继续加大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开展了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专项行动。五年来,全国共改造危桥11296座/87万延米,整治行车安全隐患路段36万处/12万公里,实施灾害防治工程10283公里。全国危桥比例持续下降,灾害易发路段重复修缮率降低,路网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辽宁、河北、山东等省认真做好危桥改造工作,重庆、浙江等省(市)将安保工程向农村公路延伸,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省认真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到“十一五”末,全国农村公路养护比例达到94.3%,有18个省(区、市)做到了全部列养。陕西省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纳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稳定了养护资金渠道。山东省总结推广了“枣庄模式”,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吉林省开展了养护管理活动年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村公路管养水平。养护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各地普遍建立了日常养护巡查、小修保养管理、大中修工程管理、桥隧养护管理、高速公路养护作业管理等规章制度,高度重视预防性养护工作,养护科学决策体系初步建立。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养护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建立健全了现代养护管理体系,养护管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北京、山东、山西等省(市)把精细化管理引入预防性养护之中,起到了花小钱、少花钱、实效大的目的。天津、广东、安徽、湖北等省狠抓养护规范化建设,养护工程质量明显提高。(三)公共服务迈上新台阶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贯彻“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及时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信息服务,是“十一五”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突出亮点。部印发了《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工作规定》,建立了公路交通阻断信息报送制度,推广了“路况信息管理系统”、“公路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和“中国公路信息服务网”。五年来,向社会发布干线公路路况信息5万余条、公路气象预报2100余期、重大公路气象预警信息160余期,中国公路信息服务网平均每年访问量达400余万次。各地也普遍建立了路况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公路沿线信息发布设施建设,开通了24小时救援、咨询服务电话,完善了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同时,从方便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出发,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完成了6万余公里高速公路、3.7万公里普通公路和600多公里城市道路相关标志的更换工作,一个数字化、人性化、规范化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标识体系基本建立。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在“窗口”单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在收费站、服务区、检测站等窗口单位推行微笑服务,采取涉路许可集中审批、网上审批等利民措施,探索设立普通干线公路综合服务区,为司乘人员提供便民服务。建成了覆盖全国所有收费公路的“绿色通道”网络,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全部免收通行费,并优先便捷通行,农民群众得到实惠。部分省份推行节假日公众出行免收车辆通行费政策,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同时,各地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提升公路硬件设施,加强公路绿化美化,山东省开展了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安徽省进行了“平安公路”集中整治活动,营造了“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四)应急保障能力取得新突破“十一五”以来,重特大自然灾害不断,重大活动连续举办,交通拥堵事件时常发生。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迎难而上,坚持全国交通一盘棋,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2008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部组织实施区域路网调度,建立跨省联动机制,及时采取分流绕行措施,全力救助受困车辆和人员。在“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树地震和“8?8”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应对中,部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部领导和有关司局同志带领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会同当地交通运输部门组织动员全行业力量,全力以赴抢通受损公路。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组织突击队赶赴灾区,开展对口重建,无私援助机械物资,全力支持抢险救灾。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和武警交通部队建立联合指挥机制,在应对舟曲泥石流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奥运会、建国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团结一心,上下联动,出色完成了公路交通安全保障任务。在总结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对经验的基础上,部修订了《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自上而下、分级明确的预案体系,完善了部省应急会商机制和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启动了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建设,加强了日常路网运行监测,密切了与公安、气象、地震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了以武警交通部队为拳头力量、各级养护路政以及施工企业为主要力量的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在部支持下,北京市交通委与武警交通指挥部联合组织了公路交通警地联合应急救援演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部公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已正式批复成立,7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普通干线公路路网调度中心,各省均建立了高速公路监控指挥中心,19个省(区、市)实现了与部的公路视频数据接入共享。以上这些措施,使公路交通部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能力、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抢修保通能力明显提高。(五)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完成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精神,部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中央对地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管理办法,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各地全面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多种公路规费,财政资金供给与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妥善做好改革涉及人员的安置工作,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按照行业内部转岗、税务部门接受、多渠道安置的办法,40多万名改革涉及人员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各地抓住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逐步有序开展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18个省(市)全面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撤销收费站点1892个,涉及公路里程9.4万公里。基本完成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余额及里程审计核查与认定工作。联合三部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建立普通公路投融资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在稳步推进税费改革的同时,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目前,全国收费公路调查摸底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分别向社会公示了调查摸底情况。自查自纠工作正深入有序开展,北京、江苏、山东等部分地区率先降低或取消了部分不合规或需要调整的公路收费,在规范收费公路管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六)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各地以改革为动力,全力突破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与公路的基础性、网络性、功能层次性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资源整合、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了公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宁夏根据自身路网结构发展情况,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资源整合”的原则,将公路管理局、高等级公路管理局、高速公路路政总队等单位合并组建了新的公路管理局,实现了全区路网的统一管理。重庆市将高速公路的养护、运营职能并入路网管理中心,河北省将多家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合并成新的高速公路管理局,实现了对高速公路网养护及运营的统筹管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要求,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现场会。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了实施方案,确立了“省里指导、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养护资金筹措渠道,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七)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已经出台,《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等规章颁布实施。各地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各省(区、市)均出台了地方性公路管理法规,制定了242项规章制度,公路养护管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各地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化和执法队伍建设,完善了公路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责任制度和执法公示监督制度,树立良好执法形象。浙江省全力打造“浙江路政”品牌,安徽、河南等省探索建立了路警联动管理模式,山东省采取路政、养护联合巡查管理,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把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作为路政执法的重点,各地认真贯彻山西治超工作现场会精神,积极履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赋予的工作职责,加大路面执法力度,加强源头监管,不断推进治超长效机制建设,非法超限超载运输得到有效遏止。(八)科技进步取得显著进展各地积极推进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隧道节能照明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快修、快补养护技术,不断提高养护机械化程度,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五年来,全国共完成部省科技联合攻关项目467项,取得专利技术121项。“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顺利完成,《道路交通安全行动计划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不停车收费标准规范,基于卫星定位的新一代收费技术研发取得关键成果。把实现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作为主攻方向,大部分省份建成了全省公路电子地图、公路桥梁基础数据库,开发应用了覆盖公路工作主要领域的业务管理系统,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基本实现了公路养护管理的信息化。公路养护管理系统、桥梁管理系统、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得到推广应用。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联网示范工程顺利完成。全国正在建设和已经开通ETC的省份有2
本文标题: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8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