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十八大报告内容,围绕五大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部门制改革、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政府和市场关系以及政府管理创新等内容畅谈了学习体会,就行政管理学界研究主题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内容摘录如下。唐铁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攻坚的含义在于,不但要解决改革中的具体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解决体制和制度层面的问题;不但要考虑行政体制改革自身的运作,还必须考虑与其他各项改革的配套和整体推进;不但要考虑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应对国际上复杂的形势和挑战。今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仍然是转变政府职能,真正使政府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成为良好发展环境的创造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一是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管理“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无形之手”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二是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三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社会调控机制;健全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从五大建设的总布局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基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我认为,这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突破了以往的效率和公平、经济和社会二元思维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效率和公平统筹兼顾、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边界划分等问题。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来分析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保障生产力发展所要进行的各项改革,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在经济领域,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要求进行改革;在政治领域,按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进行改革;在社会领域,按照党和政府培育和服务社会、社会管理其成员的要求进行改革;在文化领域,文化产业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改革,文化事业按照社会规律进行改革;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绿色产业管理体制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改革,绿色生活方式按照社会规律进行改革。这样,五大体系的建设和五大体制改革有了严密的、一致的思路。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就是要与这五大改革总思路相适应,找到它的定位,找到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在政府职能转变上要进一步通过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李兴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教授):把握两个基本点搞好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个人认为政府搞好宏观调控,应该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应认识到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市场经济必然有宏观调控,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也不存在今天调,明天不调的问题。二是还应认识到宏观调控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特定概念,即宏观调控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产生的,其他体制比如说计划经济体制就不能叫宏观调控而叫国家直接管理,或者指令性计划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条件下才存在宏观调控。就一般意义来说,宏观调控必须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宏观调控的对象应该以总量平衡为主,以结构调节为主,而不应以微观经济和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为主,如果是以后者为主就不是宏观调控,而是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宏观调控的手段要以间接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为主,而不能以直接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第三,宏观调控的内容要以服务为主,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主,而不能以审批为主,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否则就是计划经济。从我国目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来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还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一般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句话,市场配制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这样,市场、民众(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政府就会各就各位、各司其职,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石亚军(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推进以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为目标的内涵式大部制改革当前大部制改革走的是一条外延式改革的道路,主要是数量上,规模上,职责上的形式化的调整,外延化现象较为严重,改革中存在的各职能部门在权力格局中的“平行等差”问题,部门各自为政和利益争夺等现象,严重制约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进展。而未来的大部制改革必须由外延式改革向内涵式改革方向迈进。内涵式大部制改革,这是十八大以后大部制改革的一个方向,一种路径。强调政府职能和机构职责有机的整合,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和建立健全符合中央要求的制度运行机制。行政体制改革必须要以真正转变职能和职责为核心,实现三个转变:政府职能要朝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朝着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这也是内涵式发展的最核心的要求和衡量标准。王浦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定位、要素及对策首先,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提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理论体系,符合制度要求。其次,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明确的定位。一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我国经济基础发展对于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上层建筑的改革要求来定位行政体制改革;二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建设总体格局、总体部署当中来定位行政体制改革;三是在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进和完善的总体战略和进程中来定位行政体制改革,从优化执政党的执政方式,进一步实现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提升人民民主广度和深度的意义上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四是用更宏观的眼光,从国内外、境内外,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关系中去把握行政体制改革。同时,从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当中去汲取经验教训,把握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再次,行政体制改革涉及三方面要素。一是改革的目标有所调整,明确政府的职能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其中内含着效能政府、廉洁政府;二是行政体制改革要深化五个方面内容;三是路径有先后顺序,行政体制的内外、上下、左右关系要再调整,再定位和再规范。内部关系主要是对于行政体制内部的关系和结构,包括大部门制、职位编制等机构和职位的调整设置,行政体制内部的运行机制。内部改革的路径,是通过政府职能和结构功能的优化来达到结构的优化。外部关系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政企、政资、政社这些关系的再建构。在这其中,包括国家政治体制、比如人民代表大会体制、政党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及其改革之间的关系,要在国家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在法治的条件下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和调整。这其中,特别强调行政体制运行和行政管理方式的调整要科学、合理、民主、依法。最后,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包括: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这是我国行政体制发展必然和唯一的选择;二是适应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按照人民是否满意,形成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运行的价值取向和认识创新,在此基础上对于改革和运行达成共识;三是优化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优化政府的运行方式;四是十八大强调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因此,对于行政体制改革来说,应该用制度建设带动体制改革,用机制创新带动体制改革;五是在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实现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得服务型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真正是政府行政制度与公务人员能力的有机结合,是制度能力与人的能力的同时提高。董克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五位一体重新思考和定位行政体制改革如何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相互配合,需要认真思考。科学界定政府职能的任务在我国更为复杂,因为,从发展阶段上讲,我国正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体制模式上讲,我国仍处在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如何科学界定“双转型”时期的政府职能,没有多少国外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艰苦探索。我们讲的行政体制实质上就是保证五大建设系统自身以及各个系统之间有序、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经济建设要依靠市场机制,政治建设要依靠民主机制,社会精神要依靠自治机制,文化建设要依靠传承机制,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平衡机制;在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方面实现结构优化;在廉洁高效方面,一方面要继续完善以公务员制度为核心的行政组织结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绩效管理,最终实现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朱维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教授):行政体制改革整体框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中国政府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制度的自我调整实现自我完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在注重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性构建的前提下,勾勒行政体制改革的轮廓,保证社会管理创新的顺利实施,这就是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如果没有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到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和创新,以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在体制改革中破解社会管理创新的瓶颈制约,才能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行政体制改革框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完成以下进程:一是政府角色与功能的重新定位。应当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的格局;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由管理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从方式上讲,特别强调运用行政授权、行政委托等方式将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来,大力扶持、培育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治理的能力;在法律规制上要建立权力保障机制,研究和确定职能转移的范围与对象、信息公开以及救济模式等,最终达成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高效。三是行政活动多元化。社会管理在手段上应突破传统的单一化倾向,越来越多运用行政指导、行政契约、行政给付等弱权力化、非强制性的行政行为取代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树立并围绕“促进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这一目标而形成多元化社会管理手段多管齐下的“集聚效应”。李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系统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新部署十八大报告中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新论述、新观点、新思想可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一为“一个目标”——报告在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目标;二为“两个政府”——即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际上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的全部活动与作为必须朝着依法行政和依法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向运行;三为“三个转变”与“三清”—
本文标题:行政管理杂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091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