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在矿区班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人类行为与生命周期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人类行为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一、人类行为1、人类行为的涵义“行为”一词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为”仅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广义的“行为”则指个体对环境刺激所做的所有反应,除了狭义的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2、行为的分类正常行为(normalbehavior)与非正常行为(abnormalbehavior)正常行为通常指同时符合下列标准:(1)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或与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相似或一致。(2)符合人类行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而且发展良好。(3)行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是平衡的、和谐的。(台湾沙依仁)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的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由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关于社会环境的构成,美国社会工作心理学家杰美因(CarelB.Germain)和布鲁姆(Martinbloom)认为可以分为物理环境、社会设置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工作学者还将社会环境划分为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生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四个层次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如家长会。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对一个学生而言,教育部就是他的外生系统。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沙依仁的概括(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根据对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格及其发展理论。从人类的成长角度看,他对深层无意识的发现、对早期儿童生活经验的强调、关于人格的划分、关于心理性欲的五个发展时期以及他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阐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无意识2、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也可以被视为是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氏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年龄。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征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器期(青春期—__死)4.对弗氏的批评:A许多假设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充足的实验证据。B泛性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1)弗氏强调本我的生物性冲动,而埃氏则注重自我的合乎理性的世界。(2)弗氏强调人的本质的动物性成分,而埃氏则认为先天的无意识的欲望只在人类成长的早期很重要,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生物,被自我所控制。(3)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上,弗氏强调过去、历史的经验,而埃氏则强调未来,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决定这个人现在的行为。(4)在人的成长中,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而埃氏则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在对人类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氏的重点是儿童期,而埃氏关注的目光延伸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埃氏将人的成长分为八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人都要经受特定的冲突和危机.1、信任与不信任(0—1岁感觉阶段)2、自主与怀疑(1—3岁肌肉发展阶段)3、主动与内疚(4—5岁性器官阶段)4、勤劳与自主(6—12岁潜伏期)5、认同和角色混淆(12—20岁)6、亲密与孤独(20—24,24-40岁成年早期发展阶段)7、生殖与停滞(40—60岁)8、自我整合与绝望(60—老年期,“成熟阶段”)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对儿童认知周围环境并对之作出反应的方式和过程的研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当代发展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皮亚杰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认知,但关心的不是认知的内容,而是认知如何形成、智力和思维如何发生发展等,也就是说,他关心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新的思想创立的过程。皮认为,人的认知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胚胎时期。认知的不断发展是由一系列具有质的差异的阶段所组成,通过这些不同的阶段,新生儿的认知能力便会从以条件反射为主转变为成年人的复杂的逻辑思维。1、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对皮亚杰的批评批评认为,皮亚杰所宣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们确实如其所描绘的那样而存在。许多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达到最高的阶段,一个木匠可能只需要具体运算能力。而一个建筑师则需要形式运算能力。另外还有一种批评认为,皮亚杰过于迷恋动物性的过程,并过高估计了它在人类成长中的地位,而低估了家庭、学校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四、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面对整个心理学的一种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它主张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主张对不同的心理学学说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主要代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他的另一著名的概念。马斯洛将需要细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级:生理需要第二级:安全需要第三级:爱与归属感的需要第四级:尊重需要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的晚年,他又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一级的需要,这就是自我超越的需要。第六级:自我超越需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其一,认为马斯洛等人所描绘的人的动机和需要的层次太单纯、太理想化了。其二,人的需求层次并不一定是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发展,这一点在穷困潦倒但却矢志不渝的伟人身上尤其突出。五、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库利(1864—1929)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批评:有人指责他过于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而忽视了个人与社会间的冲突。六、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者。他认为,社会其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游戏和比赛。1、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2、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1)模仿阶段这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主要任务是模仿。(2)游戏阶段这主要发生在2到4岁之间。在这里,儿童能够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能够实践他们所扮演过的角色。(3)比赛阶段这主要发生在4岁之后,在这个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表现是能力的提高,儿童可以参加同时有很多参加者并且有组织秩序的游戏活动。第三节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物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一、生物生理层面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二、心理层面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层面,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分析。三、社会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人总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系统的时空结构作为一种基本框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确定了个体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这个位置规定着人类行为的形态和发展。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时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的行为。社会系统对人类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化机制,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2)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它影响着个体角色扮演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三种:市场、制度安排和关系网络)(3)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内部环境,即生理和心理过程。第四节人类行为与生命周期婴儿期(0—3岁)学龄前(3—6岁)小学(6—12岁)中学(12—18岁)青年期(18—22岁)成人期(22—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婴儿期(0—3岁)生命任务—学习与照顾者建立基本信任关系。需求—依赖照顾者,足够的营养与温暖、亲情、学习与人建立关系、语言及概念、技巧。要求照顾者本身心理健康、情绪稳定。问题与危机—教养不当,基本衣食不能保证、疏忽与溺爱、生理或心理残疾。社会工作功能—提供方案以维持婴儿生理需求,妇婴保健、亲职教育及幼儿园照顾等。二、学龄前(3—6岁)生命任务—发展认知与智能,增进控制自己及环境的能力;学习认同性别角色及与角色相联的行为规范,通过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建立自主能力及自信心。需求—同伴游戏,发展语言的机会,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教育,父母的鼓励、支持及民主开放的态度,适当的管教引导,培养建立自我自信心。问题与危机—自我中心,过分溺爱与不当的社会化,缺乏监护,偏差行为。社会工作功能—幼儿园照顾服务,父母、学校、亲子教育、儿童卫生保健。三、小学(6—12岁)生命任务—学习知识,学习适应社会,培养工作态度及自我信念,学习与同龄伙伴相处,学习与性别相联的角色行为,发展良知、道德及价值标准。需求—良好的社会化环境,家庭与学校教育,与同辈团体相处的机会,成功的经验,个别化的辅导。问题与危机—学习失败,自卑感,不良习惯与行为。社会工作功能—学校社会工作,业余课外活动服务,发展性团体活动(如夏令营等),少先队团队活动。四、中学(12—18岁)生命任务—身份认同,准备成人角色,完成从青少年到成人的过渡。需求—重整自我,建立自己的道德与价值观,自我肯定,同辈团体交往与活动,友谊,学习独立,团体认同与归属。问题与危机—自我认同与肯定危机,亲子关系冲突,学校、社会及人格适应不良,罪恶感,问题行为,暴力行为。社会工作功能—学校与家庭的支持,亲子教育,青春期教育,青少年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团体活动。五、青年期(18—22岁)生命任务—人格重整与自我认定,独立,学习成人角色。需求—选择职业与工作,结交异性朋友,成人角色的自我实现。问题与危机—焦虑及自我角色混淆,畏惧与逃避社会,未婚父母,学校与工作适应不良。社会工作功能—职业训练,婚前学校。六、成人期(22—65岁)生命任务—确定人生目标,选定职业,选择婚姻伴侣及婚姻适应,为人父母与养育子女。需求—稳定的家庭,事业成就感及扩展自我发展的
本文标题:在矿区班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0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