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关于语文教案样例集合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关于语文教案样例集合5篇作为一名勤奋的教育工作者,经常需要备课,备课是教学蓝图,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网友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教具: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二.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词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4、学生质疑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月光曲2、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3、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1、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2、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3、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1)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2)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参考资料,少熬夜!生了同情心;(3)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4)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4、小结(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找分析言行问议说体会心情理解内容三、学习体会第三节1、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2、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3、交流讨论情况(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听贝多芬弹琴;(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4、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1)同桌分角色练读。(2)指名生分角色朗读。(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5、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6、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参考资料,少熬夜!1、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2、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3、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4、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B、明快——激昂——舒缓C、舒缓——激昂——明快5、欣赏《月光曲》6、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7、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8、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9、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1、听音乐,想一想: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板书设计:月光曲听:谈话(感动)贝多芬看:贫穷(同情)弹:一曲又一曲(激动)记:曲子(兴奋)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个生字,会写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产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难点: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理解每个小节的意思。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这是一首诗。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学生默读、小声读,指名读。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老师指导学习难字。2、学生自学。3、检查自学情况。四、指导书写。要把字写端正,注意笔画笔顺。五、初读课文。1、默读、小声读、指名读。2、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六、教师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有什么办法呢?二、朗读感悟1、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自由读。3、指名读,评议。三、学习第一节。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2、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四、学习2—4节。1、小组合作学习: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小组里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小组汇报。3、教师小结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5、读一读,试着背下来。五、学习第五节这节告诉我们什么?六、总结全文。学习了这课书,我们知道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大自然当中的知识很多很多,你要到大自然中去仔参考资料,少熬夜!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七、背诵比赛。语文教案3教材分析《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注意易错字,区别形近字。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准备①歌碟《春天的故事。》②深圳剪影。③前进中的家乡昌明、中华布依第一寨剪影。教学过程一、歌曲欣赏,揭示课题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想听吗?让我们一起欣赏吧!(播放《春天的故事》。同学们跟着唱。)2.简短交流。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你们想了解这首歌曲的什么呢?3.简介时代背景。(播放深圳的过去、现在的剪影,老师同时作一个概括介绍。)参考资料,少熬夜!4.出示课题,读题,破题(理解昨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自己解决或在小组内互帮互学。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重点了解困扰、渺茫、劳作、焕然一新、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词3.抽学生分节的朗读。4.读后互评。(浅层评价是否读准确,读响亮等)5.齐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学生交流,同时梳理出文章思路,板书:昨天、今天)三、品读课文,体会内涵1.谁愿意把1、2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呢?(学习12小节)2.互评,说说读得好的理由,读不好的又该怎么读呢?说说理由。(同时,在读中理解内容,并找出描写小村庄模样的句子。板书:贫穷落后、劳作、博物馆、打滚、挑水。)3.指导朗读。第一节: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第二节,回忆昔日的家乡,要读出浓浓的乡情。4.学生用多种形式,有表情地朗读。5.提问:后来,小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习37小节)(1)读37小节。(2)找出发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教师据生发言引导学习相应的小节)重点抓住:第3小节:短短几年,奇迹般改变,体会变化之神速与开篇说的昨天对照,体会出深圳变化的时间快、变化大。朗读时抓住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体会诗人的惊喜、赞叹之情。第4小节:抓住第一、二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村庄过去和现在城市的变化大。第5小节:朗读时,要注意3个问号要逐渐加强语势,而最后一句,要用重音读不,读出肯定的语气。6.原来的一座小村庄短短几年就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是什么原因让它有如此的变化呢?7.学习最后一段。(1)读最后一段。参考资料,少熬夜!(2)理解:春燕指谁?描绘着美好春光,体会改革开放带给特区的巨大变化。四、拓展延伸1.看录相,前进中的家乡昌明镇黔桂铁路的建设和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风土人情以及昨天和今天的不同。2.谈谈一年前的昌明(布依村)与今天的昌明(布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昌明镇是我县一个较偏远的小镇,但前年黔桂铁路在这里建设,给这个乡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展望未来的昌明五、练一练、写一写1.读语文天地中的写一写。2.参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昌明变了,音寨(村)变了为题,写一写家乡昌明(音寨村)的变化。附板书设计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昨天贫穷(小村庄)落后劳作、煮饭、打滚、挑水、泥泞古道、破旧土屋变化原因改革开放今天(大都市)焕然一新工人、商人、歌唱家、新农民、高速公路、厂房、乐园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教学用具: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参考资料,少熬夜!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读书,理解,讨论,回答)(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读出你的感受来。(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指名读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
本文标题:关于语文教案样例集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06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