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772多组主要环境指标以及将若干个指标高度聚合在一起的指数都已经被开发出来,并在2006年一年中在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国际论坛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些指标的范围和目的都各不相同,从为了跟踪单项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并支持直接的政策行动,到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框架支持。全球环境展望指标的目的是全面回顾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环境发展的总体趋势。这些指标旨在提供全球和各个区域最主要的环境发展趋势的综合回顾。它们为决策者们在进行国家、区域以及全球层面的决策过程的同时也为广大公众提供了简化且集中的信息。然而,我们仍然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要为单个以及整体的可靠指标搜集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必要的环境数据(UNESCO-SCOPE2006)。以下从全球环境展望核心指标组中挑选出的指标为我们提供了全球最主要的环境发展趋势的一张快照。这些指标支持了全球环境展望年鉴中对于全球和各个区域综述以及专题论述中的发现成果并与这些成果互为补充。它们向政策制定者着重说明了能源、气候变化、平流层臭氧损耗、森林、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与卫生以及环境管理等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有关人员会不断检查、修改和更新全球环境展望的核心指标并将其公布在互联网上。这些指标为我们提供了到今年(或是可获得数据的最近年份)为止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情况。整个核心指标组以及作为其基础的详细的数据库都可以直接登陆以下网址获取:。2006年的环境发展趋势最新数据提供的证据表明,维系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正在面临不断加剧的压力而带来的破坏。整体趋势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资源正在不断地被过度使用。生态足迹指标(EcologicalFootprintIndex)表明,人类的资源消耗量以及制造的废物在2003年就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能力大约25%(WWF2006)。2005年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估计,包括提供淡水、补给肥沃的土壤或是调节气候在内的24项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生存的主要服务中,有15项都已经遭到破坏且正在超越其可持续提供的限度,或是已经处于退化状态(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2005)。我们还能确定一些主要的发展趋势。尽管人类不断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能源消耗总量仍持续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份额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有数据表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而全球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保持在同一水平。而氯氟烃(CFC)和氢氯氟烃(HCFC)消耗量的下降趋势只有全球环境展望指标2006年发表的数据说明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继续过度利用及其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在应对主要环境问题的全球政策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数据端口在很长时间后才能使平流层臭氧得到完全恢复。在自然资源面临的压力方面,海洋鱼类的捕获总量呈现出某些稳定的迹象(尽管其目前的水平还无法维持可持续性),而海洋水产业还在不断增长。森林采伐率也表明了人类对于木材需求的不断增长,尤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因此同样存在的另一种趋势就是建立更多的土地和海洋地区来保护并维持生物多样性。在管理方面,各种多边环境协议的批准过程在2006年已经在大部分区域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同时,森林的认证项目(森林管理委员会)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等都吸引了更多的公司和组织。在完成为2015年确定的《千年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方面,我们正取得一定进展,但要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目标7),我们仍然任重道远。例如,尽管全世界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来实现有关饮用水的目标,但看来我们不大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卫生目标(UnitedNations2006)。与《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具体目标有关的指标在下文中都将明确做出标识。“总的来说,2006年的数据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工业化国家在未来需要更加努力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UNFCCC)全球环境展望指标73能源: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源消耗量(《千年发展目标》大目标7具体目标9项下的指标27)1973—1990年,交通领域占消耗能源总量的份额从23%上升到26%,但其绝对值却增加了1倍还多(从9.67亿t增加到19.75亿t石油当量),而同期的能源消耗总量增长超过65%(从46.08亿t增加到76.44亿t石油当量)。即便人类在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能取得一定成就,由于交通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交通领域会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来源。全球大多数区域的能源消耗强度都在不断稳步下降,但某些地区在近期却仍然维持在原有水平。这就意味着,尽管由于整体的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供应等因素的作用而使不同区域的能源消耗存在很大差别,世界各地经济生产的平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得到提高。但是,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整体趋势却被不断增长的经济生产所抵消,从而使全球的能源使用总量从1990年的55.59亿t石油当量增加到了2004年的76.45亿t石油当量。05010015020025030035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按2000年各国购买力平价(PPP)系数转换计算的每1000美元的千克石油当量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北美洲全球欧盟大约80%的能源消耗来自化石燃料。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被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总量抵消了。尽管北美洲从1990年以来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了高达18%的显著成就,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还是高于世界其他地区(非洲除外)。其他部门38%(2933)非能源利用9%(679)交通26%(1975)工业27%(2058)2004年全球不同领域的能源消耗量度量单位:106t石油当量定义:“其他领域”包括农业、商业、公共服务业、住宅区以及未具体指明的领域。“非能源利用”包括在工业加工过程中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丙烯、苯和萘等物质。来源:IEA2006度量单位:每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千克石油当量(koe),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转换系数计算。定义:能源使用量是由国际能源署(IEA)计算得出的。具体公式为:能源使用量=初级能源+进口能源-出口能源-输送到国际海运燃料仓的能源+/-当年的库存变化量。来源:GEODataPortal,compiledfromUNSD2006注:西亚地区的数据不全。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774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指标:可再生能源供应指数化石燃料在能源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大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6%~87%。2004年可再生能源来源所占的份额略有下降,从2003年的13.2%减少到13.0%(1990年为12.9%)。在可再生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的比重非常小,但却在快速增加,上图中的指数变化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可燃烧的可再生能源(例如生物燃料和最传统的木材和废物等生物质能)和水力发电仍然占可再生能源资源中最大的份额,2004年分度量单位:无(1990年的指数=100)定义:可再生能源数据指初级能源供应总量(TotalPrimaryEnergySupply)。其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全球所有国家从1990年到2006年的百万吨石油当量值(Mtoe)。来源:GEODataPortal,compiledfromIEA2006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8010012014016018020022024014751990年的指数值=100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地热水电全球总量全球69%的风能装机容量都位于西欧。高昂的燃油价格使生物燃料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能源。据估计,巴西未来8年内对于甘蔗和乙醇的需求量将增长56%以上,达到6.1亿t。太阳能利用从1998年开始大幅增长,但却只占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0.04%,占可再生能源供应总量的0.5%。风能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能源,但却只占全球能源供应总量的0.03%。潮汐能、波能和海洋能别占能源供应总量的10.3%和2.2%。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能源的使用总量,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来源的比重来实现更加可持续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广可再生能源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降低成本并将可再生能源更好地融入能源体系,提高技术的接受程度并增加对这些能源的购买以形成规模经济。可再生能源来源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这是由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度还没有达到化石燃料技术的水平。1980—1995年,欧洲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进行发电的成本分别降低了88%、84%和50%,而燃煤火力发电的成本却基本上没有变化(IEA2003)。全球环境展望指标75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千年发展目标》大目标7具体目标9项下的指标28a【二氧化碳排放】)地球气候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的表面温度平均上升了大约0.6℃。据预测,到21世纪末,地球的平均表面温度还将继续上升1.4~5.8℃(IPCC2001)。由此产生的全球范围内的显著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和冰原的减少以及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的变化。例如,全世界山脉冰川的平均质量持续下降,最新数据表明2005年这些冰川的厚度又继续减少了0.5m。这就证实了过去25年中冰川确实存在加速消失的趋势,说明自1980年以来冰川厚度共减少了大约9.5m。造成气候快速变化的原因有使用化石燃料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和森林的变化。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不断上升,尽管绝大部分区域排放量的增幅相对较小。据估计,包括森林和土地使用变化在内而产生的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2003年刚刚超过了260亿t,高于2002年的248亿t(1990年为222亿t)。1990—2004年,工业化国家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甲烷(CH4)、含氢氟烃(HFCs)、全氟烃(PFCs)和六氟化硫(SF6)]减少了3.3%。然而,这一减少主要是由于东欧和中欧国家的经济转型而取得的36.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而形成的。在最近的2000—2004年,这一地区的排放量又增加了4.1%(UNFCCC,GHGData2006)。相比之下,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在过去若干年中一直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2003年全球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为4.1t,比2002年的4.0t略有增长。不同区域这一数字的差别非常显著,北美洲地区最高(2003年为人均19.8t),非洲地区最低(2003年为人均1.1t)。我们在这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通过加强地方、国家以及国际层面的各种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化石燃料消耗的战略和行动计划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浓度。度量单位:106t二氧化碳当量定义:二氧化碳排放量指因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来源:GEODataPortal,compiledfromUNFCCC2006,Marland等2006度量单位:t/人定义: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指一个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除以该地区人口总数所得的商。来源:GEODataPortal,compiledfromUNPopulationDivision2006,Marland等2006和UNPopulationDivision2005。全球及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1列表中的各国提交给该机构的数据以及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对其余国家的估算数据汇编而成的。3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990199119
本文标题:全球环境展望指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