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关于重庆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2007年1月24日在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重庆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计划报告17项预期目标有15项完成(表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4项约束性指标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外其余进展顺利(附表),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大灾之年不减收、还有所增长,但增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是持续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畜牧水产、林果业、多种经济作物等均遭受较大损失,导致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减少240余元。市政府积极采取减灾措施,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组织11.5万农民赴新疆采棉务工,增加了劳务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比上年增加65元。-2-表12006年预期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预期目标实际完成绝对值增速%绝对值增速%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3486.21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1012437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335162451.84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230121403.5815.4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年=100103102.4内外开放#实际利用内资亿元25525298.2544.9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6206.9634.9出口总额亿美元302033.523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个点+15.8个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2529.46*30.5*城镇就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万个1923.92城镇登记失业率%4.54.0城镇化#城镇化率%46.7+1.5个点46.7+1.5个点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4041.5居民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060811570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980728742.3注:*数据为地方财政收入。投资未含5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额。农村经济形势基本稳定。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努力把特大旱灾损失减到最低,农业增加值完成428.54亿元,下降5%。“农业三项直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助等政策密集出台,安排种粮农民各种补助资金2.2亿元,补助农机具购置4144万元。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加快推进,各类优质商品生产基地达到1000多万亩,龙头企业达到2300多家。新农村建设加快,“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编制完成1000个-3-实施村规划,“泽渝”一期项目全部开工,启动实施1000个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390公里。工业速度效益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1234.12亿元,增长18%(图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3.3%,均为直辖以来的最高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4.71亿元,增长35.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7470元/人,增长24.8%。支柱工业加快发展,市内汽车、摩托车产量分别达到51.99万辆、534.6万辆,增长23.3%、25.7%;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较好,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9.6%;资源产业链拉长加深,建滔化工等项目完工,铝加工之都建设加快;高技术产业平稳发展,完成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8亿元,增长17%。创意产业和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主城区6户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完成搬迁调整,能源运输保障加强。图1:直辖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投资结构调整加快。151个市级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其中100个政府主导类项目,计划完工的14项有11项基本完工(212国道杨双段改造因工期延后、江北城城市道路及综合管网因用地交付迟缓、市中医院迁建因工期较计划延后而无法如期完工投用),计划新开工的15项有13项开工(南涪铁路因建设方案调整、寸11.1411.213.816.81410.910.516.418.00.05.010.015.02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4-滩作业区二期因征地拆迁不能按期开工),71个续建项目进展较好并有2项提前完工;51个市场主导类项目,已开工12项、完工7项、32项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全市投资平稳增长(图2)。计划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30个前期项目中,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等4项提前开工,其余26项进展较好。调整投资结构,农林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8%、18%、38%。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商品住房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总体稳定。图2:直辖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市场持续升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03.58亿元,增长15.4%,为直辖以来最高(图3)。狠抓节庆和假日消费,大力培育会展经济,聚积了人气,活跃了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观音桥、解放碑商圈被评为“中国著名商业街”,小天鹅、德庄等8户企业进入全国餐饮二十强;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初见成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4%。图3:直辖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734.316.527.824.213.022.324.923.727.50.010.020.030.04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14.09.513.815.414.39.18.77.97.79.00.05.010.015.02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5-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地方财政收入529.46亿元,同比增长30.5%(图4);新增财力重点投向公共服务领域。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587.5亿元和4443.84亿元(图5),比年初增长16.9%和17.6%,金融机构利润增长140.6%,不良贷款率降到6.44%。图4:2002—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变化图5:2005年和2006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比较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着力缓解上学难和看病贵问题,免除农村和部分郊区城镇388.6万学生的学杂费,拨付1.5亿元资助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提前一年完成“两基”目标,全部偿清“普九”19.1亿元欠债,中小学危房改造78万平方米。积极开展济困病房和惠民医院试点,新增10个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举办“再就业援助月”、农民工“春风行动”招聘会等主题活动,城镇登记失业率4.0%,新157.87206.93302.44394.96529.46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亿元47855587.537794443.80150030004500600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05年2006年-6-增城镇就业23.92万人,结存下岗失业人员18.29万人,同比减少2.4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1.5万人。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10个区县和经开区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社会慈善事业稳步发展。扶贫开发力度加大,10.6万绝对贫困人口越温达标,解决100.5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70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74元,虽受大旱影响仍增长了2.3%(图6)。图6:2005年和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乡镇综合改革试点,撤市设区消除“市辖市”现象,整合市级行政机关执法资源进行联动试点。运用价格杠杆协调市民和企业的利益矛盾,疏导水电气煤和污水处理价格,安排专项资金对油价和电煤价格调整进行补贴。控制药价虚高,出台药品流通和最终环节加价不得超过进价15%的政策,制定并实施主城区公交客运营运与管理体制改革意见,顺利完成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改革试2809102441157028740300060009000120001500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5年2006年-7-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4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实现战略整合,新启动9户国企政策性破产改革,实现了部分国企的资源按产业链重新配置,完成重庆市商业银行、西南证券公司重组,启动万州商业银行整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增加值达到1851亿元,增长18.2%。开放力度加大。成功举办市长国际顾问团首届年会,争取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设立可再生能源基地,着力打造日韩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引资平台。成功举办深港企业家来渝投资考察活动、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协调会,对接落实了一批合作成果。外商直接投资6.96亿美元,增长34.9%;利用内资298.25亿元,增长44.9%(图7);出口33.52亿美元,增长33%。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805万人次,增长21.4%;水运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3.6万标准箱,增长52.9%。接待海内外游客共6847.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6.18亿元,分别增长13.8%和14.9%。图7:2005年和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内资比较实际利用内资298.25206增长44.9%01002003004002005200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6.965.16增长34.9%04820052006亿美元-8-生态环境改善。加快实施“蓝天”、“碧水”等四大环保行动,新建成5个小城镇污水处理示范项目,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5个百分点,综合整治次级河流水污染,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主城区空气质量好转,优良天数达287天;库周绿化带造林绿化62万亩,建成基本农田23.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500平方公里(图8);整治噪声扰民问题收到实效。图8:2005年和2006年污水集中处理率和水土流失治理比较60%65%0%20%40%60%80%2005200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200250005001000150020002500平方公里2005200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各区域板块活力竞相迸发。打“库区牌”初见成效,去年是库区出台政策最多、获得支持力度最大、发展形势最好的一年,特色产业培育进展良好,对口帮扶机制不断创新,三期移民圆满完成,四期移民顺利启动,保证了156米水位成功蓄水,地灾防治力度加大。渝东南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渝怀铁路客运通车,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新的产业增长点逐步形成。渝西经济走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年投资增速高于全市9个百分点。都市发达经济圈加快建设学习型和创新型城市,完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北部新区产业发展加快,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开工十大项-9-目,大学城新入住学生3.5万人。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统筹发展的能力增强,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新出台了创新行政管理、下放92项权限的政策,竣工投用了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大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病险水库整治、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等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增加了后几年实现“十一五”目标的难度。看病贵、上学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农民工留守家属的公共服务滞后,低收入群体生活较为困难,城市管理和道路交通等方面仍存在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二是能源资源供给出现新矛盾。预计今年电煤缺口150—200万吨,天然气供应不足,可能影响一批化工项目投产运行,建设用地缺口较大。三是经济总量不够大、排位不靠前。近年来西部一些省区资源产业加快发展,重庆人均GDP居西部前列,但经济总量排位相对下降,要增强总量的危机意识。四是产业竞争力不够强、投资增
本文标题: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1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