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性1、概念: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注(1)当前经济技术条件(2)相对概念(动态)2、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表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3)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a可再生(本身特性)b可更新(生物资源)c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土壤资源)(二)自然资源的特征1.有限性2.区域性(区域分布差异及组合差异)煤石油(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具有地质规律)3.整体性(发菜与土地沙化/富营养化)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4.多用途性(全面权衡)5.社会性(人地关系角度)(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例如:目前为止,我省没有发现大宗矿产资源,也即没法形成集中的矿产开采业;西北有广阔的土地与光热资源,但水资源缺乏,无法发展大农业。显然,资源数量影响到产业规模。FarmlandabandonmentinWestSichuan-农地撂荒Wildlivesisexpandingtheirterritory——Wildboardisaster72000~2010年浙江省野猪数量从29,000只增加到150,000只。10年间增长了4倍。WildpiginvasionoftheWestLakescenicarea——NanfangWeekend,Sept.22,2010课堂讨论——关于自然资源与发展某产业关系,谈谈你对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必要条件的理解。(最好能举例说明)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规模(农矿业)如山西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基地;黑龙江成为商品粮基地,等等。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山西/中东及克拉玛依/上海宝钢)如中东的石油开采成本是美国的1/20;我国山西吨煤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我国棉花生产条件依次是新疆、华北平原、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等等。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一般地说,某种自然资源,就有以某种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多种自然资源组合,就可能形成以开发这些资源为主的不同产业部门。如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以森林为开发对象的林产业结构;东北地区形成与煤、铁、油、粮食为开发对象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结构。等等。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一)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2、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钢铁)附:钢铁工业布局模式(1)鞍山模式-铁矿石基地(鞍山、攀枝花)(2)鲁尔模式-煤炭基地(德鲁尔英伯明翰美匹兹堡黑乌)(3)日本模式-港口基地(日本三湾一海、上海宝钢)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图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讨论经济合理性(铁矿云母矿)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晋江陈埭)(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1)技术上可能性(2)经济上合理性(3)需求上迫切性如铁矿石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1)搞清绝对量,明确区域主要资源(2)对已开发资源,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如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与两淮煤炭比较)(3)分析资源相对量,明确资源对需求保证程度及开发潜力(人均占有量如宁夏煤炭)(4)分析区域资源的组合状况(如钢铁冶铝发电)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评价(1)资源地理分布影响其开发利用先后次序、成本及效率(如我国森林资源)(2)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特征(资源密集区-我国西部地区新疆)4、自然资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及经济前提(1)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是多样化的(如煤炭)(2)资源开发利用方向需要一个经济前提(如淡水资源-海水淡化及南极洲淡水利用)5、自然资源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综合评价)(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定义: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注意:1)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相对性)2)客观性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反渗透技术工作原理大型海水淡化反渗透主机第二节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次重点)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全新世(距今8500-4000)以来气候出现过多次的冷暖、干湿波动,其中以距今4000年的降温最明显,这次气候事件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有表现,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降温事件,在我国以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气候带南移、北方地区气候恶化为特点,对古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①人群迁移,文化格局变动,原农业文化区出现小范围“空白”。在这次极端气候事件中,北方文化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应变策略,并取得良好效果。②人群迁移又造成战争频繁,规模扩大。这些大规模战争也为我国社会进入成熟的国家和文明阶段奠定了基础。③环境恶化最终导致经济形态发生变化。距今4000年以前,由于环境恶化、草原带南移,内蒙古中南部、陕北、晋中北、甘青等地区畜牧业成分明显加大,利用较大草场牧牛放羊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的普遍现象。此后北方长城沿线的半农半牧—畜牧业文化带,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从原来的狩猎、游牧积极转变经济形态)楼兰国消失之谜区位:新疆境内,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发现:1900年春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泊西部探测,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阿尔迪克,在返回考察营地去取丢失的锄头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却发现了古城。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园”,有人口一万四千余,士兵近三千人,可谓是一个泱泱大国。古楼兰又是古丝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消声匿迹了。想象中的楼兰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楼兰地区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金发碧眼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汉一晋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之后的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消失原因: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说法二: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那具著名的楼兰美女(3800年历史)在解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肺部沉积有大量沙土。说明当时气候已经开始恶化了。说法三: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地形与城市矿产与城市2.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如居民种族、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客家文化、文化融合(二)区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如人类活动是沙漠化的主导因素。现今我国东部沙区为农牧交错带,从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一直纷争不断,每次战争都会造成人口迁移及农、牧生产方式的变化。游牧民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相对较低,而农耕民族的破坏程度则较高。研究表明,现在的沙漠分布接近于末次盛冰期,而实际上现在的气候条件更接近于全新世适宜期,这表明人类活动已大于自然影响,成为诱发沙漠化快速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定义: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发展态势:我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但就整个北方而言,是逐渐加快的,进入20.90年代,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现在已达近35万km2。影响因素:自然与人为两方面。人类活动总是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起诱发作用,表现在历史上沙漠化的发生期往往与一些重大事件相关联,如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和政治上动荡不定的东汉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辽对峙以及明中叶以后和清中叶以后的时期都是沙漠化的发展期。而这些时期也正与气候较为冷干相吻合,这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减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复的能力,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治理对策: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为根本,重视生态建设,统筹水资源的地区分配,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因为:1)北方的干旱主要是经济发展,工农业用水增加,江河、湖泊干了改抽地下水,长期超采使地下水位愈来愈深,整个环境干旱化。另外,江河源头地区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草甸等绿地的破坏,使江河源头的产水量减少,加之上下游不能统筹兼顾,上游超用严重,造成下游生态用水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和土地沙漠化。2)多头管理,易政策失误我国防治土地沙漠化牵涉到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等多个不同的政府部门。如近几年我国继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统一植树造林。但我国90%的沙漠化地区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除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外,都达不到“植树造林”所需的条件(三)两者的良性互动1.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2.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三个阶段)1、生态环境调查影响因素调查(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系统特点、资源特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影响效应、健康效应、经济效应)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介绍评价思路)(1)评价单元确定(注意不同目的要求不同);(2)评价因子筛选和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选取的原则(代表性、不可替代性、数据易获取性)指标体系构
本文标题: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2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