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江苏省第四十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
—1—附件:江苏省第四十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介绍一、小麦品种1、宁麦14一、审定编号苏审麦200601二、来源与类型原名“宁0088”,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9号经系统选育,于2001年育成。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3-2005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67.54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3.69%,两年较对照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3.47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2.17%。该品种长芒,白壳,穗近长方形,籽粒红皮,半硬-粉质。幼苗直立,叶色较淡。株型中等偏松散,株高83厘米左右,耐肥抗倒性一般。生育期211天左右,与对照相仿。分蘖及成穗数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较高。亩有效穗33万左右,每穗38粒左右,千粒重41克左右。抗性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白粉病,感纹枯病,高感梭条花叶病,高抗穗发芽。品质分析三年平均结果:粗蛋白含量14.3%,湿面筋含量31.1%,稳定时间2.6分钟。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2、合理密植:适期播种每亩基本苗以15万左右为宜。3、肥水运筹:高产水平下每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其中基苗肥占60-70%,并施足磷、钾肥。拔节孕穗肥占总氮量的30-40%。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防除杂草,根据病虫测报及时做好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的防治。5、及时收获:成熟后(蜡熟末期)应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2—2、扬辐麦3号一、审定编号苏审麦200602二、来源与类型原名“扬辐麦0082”,属春性中晚熟小麦品种,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麦158/1-9012F1代种子经辐照诱变选育,于2003年育成。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3-2005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30.46公斤,较对照扬麦158增产4.68%,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0.16公斤,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1.42%。该品种长芒、白壳、穗纺锤形,籽粒半硬质。幼苗直立,株型较松散,株高90厘米左右,抗倒性一般。全生育期213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长2天。分蘖及成穗数中等。亩有效穗32万左右,每穗38粒左右,千粒重38克左右。抗性接种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梭条花叶病,抗穗发芽。品质分析三年平均结果:粗蛋白含量14.8%,湿面筋含量26.7%,稳定时间6.8分钟。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至11月5日。2、合理密植:适期播种每亩基本苗以15万左右为宜。3、肥水运筹:高产水平下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并配以足量的磷、钾肥,在肥料运筹上应掌握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则,基肥约占总氮量的60%,冬春平衡肥10%,拔节孕穗肥30%。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抓好麦田化学除草,注意纹枯病、白粉病及赤霉病的防治。5、及时收获:成熟后(蜡熟末期)应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3、淮麦21一、审定编号苏审麦200603二、来源与类型原名“淮麦320”,属弱春性中熟小麦品种,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淮麦17/豫麦54杂交,于2003年育成。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沿淮及淮北麦区的中晚茬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4-2006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93.62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3—10.84%,分别较对照增产达显著、极显著水平;2005-2006年度组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1.6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4.19%。该品种长芒、白壳、穗近长方形,籽粒白皮、角质;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株高82厘米左右,抗倒性好。穗层整齐,熟相好。全生育期223天左右。每亩有效穗37万左右,每穗36粒左右,千粒重36克左右。抗性接种鉴定: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高感梭条花叶病毒病,高感穗发芽。品质分析三年平均结果: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6.2%,稳定时间5.9分钟,属中筋品种。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初。2、合理密植:适宜播期内每亩基本苗16万左右,迟播应适当增加基本苗。3、肥水运筹: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以5:1:4为宜,配合施用磷、钾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除草,中后期做好白粉病及蚜虫的防治。5、及时收获:成熟后(蜡熟末期)应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4、济麦21一、审定编号苏审麦200604二、来源与类型原名“徐988044”,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鲁865168/川农大84-1109//冀84-5418杂交,于1998年育成,徐州市种子站引进。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3-2005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1.42公斤,产量与对照淮麦18相当;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2.5公斤,较对照淮麦18增产2.38%。该品种长芒,白壳,穗纺锤形,籽粒饱满,白皮、角质,商品性较好。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抗寒性较好。株型较紧凑,株高77厘米左右,茎杆弹性较好,抗倒伏。成穗多,穗层整齐,成熟期中等,综合性状较好。每亩有效穗45万左右,每穗30粒左右,千粒重41克左右。田间叶锈病发生轻。抗性接种鉴定: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棱条花叶病,抗穗发芽。品质分析三年平均结果:粗蛋白含量14.8%,湿面筋含量31.6%,稳定时间3.5分钟,属中筋品种。—4—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2、合理密植:适宜播期内每亩基本苗一般为15万左右,高产田应适当降低基本苗。3、肥水运筹:高产水平下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肥。肥料运筹应施足底肥,控制返青肥,施好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防除杂草,适期做好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虫防治工作。5、及时收获:成熟后(蜡熟末期)应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5、申河麦1号一、审定编号苏审麦200605二、来源与类型原名“申繁276”,属偏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由大丰上海农场种业有限公司以468(重庆049/罗选5号)//川生068杂交,于2002年育成。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沿淮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2-2005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亩产431.52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4.37%;2005-2006年度组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9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3.82%。该品种长芒、白壳、穗纺锤形,籽粒角质。幼苗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长披垂,分蘖力较弱,抗寒性一般。株型较松散,株高80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熟相较好。全生育期221天左右。每亩有效穗31万左右,每穗34粒左右,千粒重44克左右。抗性接种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感纹枯病、穗发芽,高感梭条花叶病。品质分析四年平均结果:粗蛋白含量14.9%,湿面筋含量31.5%,稳定时间4.1分钟,属中筋品种。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3、肥水运筹:高产栽培要求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氮:磷:钾比例为1:0.5:0.5。施肥技术为前促、中控、后保,基苗肥约占总氮量的60%,拔节孕穗肥占40%。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及时化学防除杂草。2月底、3月初重点防治纹枯病,中后期注意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的防治。—5—5、及时收获:成熟后(蜡熟末期)应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6、生选4号一、审定编号苏审麦200606二、来源与类型原名“宁03E159”,属偏春性中熟小麦品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所以宁麦8号/宁麦9号F1经花培,于2003年育成。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沿淮麦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3-2005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64.1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6.13%,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5-2006年度组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4.08公斤,较对照豫麦18增产1.98%。该品种长芒、白壳、穗纺缍形,籽粒白皮、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一般,抗寒性一般。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熟相佳。株高81厘米左右,抗倒性一般。全生育期222天,每亩有效穗35万左右,每穗39粒左右,千粒重38克左右。抗性接种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穗发芽,感白粉病,高感梭条花叶病。品质分析三年平均结果:粗蛋白含量14.3%,湿面筋含量27.7%,稳定时间4.2分钟。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2、合理密植:基本苗每亩15万左右,一般每亩播种量13-15公斤。3、肥水运筹: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肥料运筹原则为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冬前施肥量占总氮量的70%,巧施拔节肥,补施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防除杂草,早春注意防治红蜘蛛,抽穗后尤其是后期要打药防治蚜虫。抽穗前后注意防治白粉病。5、及时收获:成熟后(蜡熟末期)应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7、淮麦23一、审定编号苏审麦200607二、来源与类型原名“淮核0212”,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由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以冬春小麦轮回群体经多代选择,于2001年育成。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6—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3-2005年度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5.74公斤,产量与对照淮麦18相当;2005-2006年度组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2公斤,较对照淮麦18增产3.92%。该品种长芒,白壳,穗纺锤形,籽粒饱满,白皮、半角质,商品性较好。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抗寒性较好。株型较松散,茎叶蜡质较重,剑叶短小,株高82厘米左右,茎杆弹性较好,抗倒伏。成穗数中等,穗层整齐,熟相好。每亩有效穗38万左右,每穗32粒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田间叶锈病发生轻。抗性接种鉴定:中抗梭条花叶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感赤霉病。品质分析三年平均结果:粗蛋白含量13.1%,湿面筋含量22.6%,稳定时间2.9分钟。五、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2、合理密植:适宜播期内每亩基本苗以15万左右为宜,肥力水平偏低、晚茬迟播田块适当增加播量。3、肥水运筹:一般亩施纯氮16公斤左右,配合施用磷、钾肥。肥料运筹应施足底肥,控制返青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田间沟系配套,防止明涝暗渍。4、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化学防除杂草,适期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后期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1-2次叶面喷肥。5、及时收获:成熟后(蜡熟末期)应抓紧收获,以确保丰产丰收。二、油菜品种1、扬优8号一、审定编号苏审油200601二、来源与类型原名“扬杂1号”,属半冬性三系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不育系为扬A2,恢复系为扬R4,由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2年育成。三、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淮河以南油菜区种植。四、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03-2005年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两年度平均亩产196.01公斤,比对照宁杂1号增产6.65%;2005-2006年参加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96公斤,比对照宁杂1号增产15.7%。—7—全生育期241天左右,与对照宁杂1号相当。叶色深绿,叶片裂片数目较多,叶缘波状,越冬半直立。整个生育期生长都较旺;株高174.5厘米,分枝点高55.2厘米,主轴长度63.5厘米,一次分枝9.2个,二次分枝5.5个,单株有效角果395.7个,每角21.9粒,千粒重3.1克;芥酸含量0.36%,硫甙含量28.22μmol/g饼粉,含油率39.93%;综合抗性
本文标题:江苏省第四十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2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