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2)
1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2)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临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2005年),是跨入21世纪我市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我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我市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九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九五”计划主要目标(经调整)已基本完成,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亿元,年均递增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2万元,比“八五”期末提高了56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3亿元,年均递增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亿元,年均递增4.6%;外贸出口供货值16.62亿元,年均递增14.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农业初具规模,清洁型工业开始启动,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初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568元,年均递增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2元,年均递增8.8%。2“十五”时期,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都将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二十一世纪将是人类追求绿色、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关注,环境意识和绿色追求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导价值取向。这一取向也将促使我市必须重视和致力于生态经济的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市经济和社会优势已日益显现。临安地处国内经济最活跃的长江三角洲边缘,位于杭州和黄山两个国际旅游城之间,较容易和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融为一体;随着杭州城区的扩大,我市区位优势更为明显;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市,具有令人羡慕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已营造良好基础,市民生态意识渐增,为今后我市生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市极为丰富的特产、矿产、水力、生态、旅游等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本市经济的重要特征;通过前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市经济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产业布局相对合理,行业特色日趋明显,为我市今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滞缓,开放力度不大,竞争优势不强;改革不够深入,配套措施滞后;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劳动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趋3缓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总之,“十五”时期我市面临着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扬长避短,把握机遇,勇于奋进,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提前基本实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抢抓发展机遇,推进机制创新,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开拓市场,改善生态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为建设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生态经济强市奠定扎实的基础。(二)、发展目标按照浙江省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我市现实基础,我市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目标是把临安建成现代化的生态经济强市。“十五”时期我市的目标是初步构筑生态经济体系。“十五”期末主要指标是:4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亿元(人均2.65万元,折合3200美元),年均递增10.5%,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0∶58∶32;工业总产值达到325亿元,年均递增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亿元,年均递增12%;预算内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4亿元,年均递增18%;全社会外贸交货值达到32亿元,年均递增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亿元,年均递增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年均递增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10元,年均递增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同时,“一主二副”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体制改革基本到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初见成效,生态建设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生态经济初具规模,国民经济较有活力,为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今后建成现代化生态经济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发展战略和方针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建设现代化生态经济强市,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积极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按照生态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作战略性调整,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根据总体发展目标,“十五”时期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应5按照生态经济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清洁型工业,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利用和保护资源,积累丰厚的生态资本,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思路是:调整加强第一产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十五”期末,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0∶58∶32。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一)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保持一定粮食生产能力为前提,坚持从单纯的比例调整转向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主要内容的内涵调整,建立“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格局和“城郊型、外向型、生态观光型”的现代农业模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创建一批现代化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区域特色农业,重点开发无公害的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依托丰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巩固和发展竹业、畜禽、果品、蔬菜、茶叶、粮油等六大农业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林业、蚕茧、渔业、药材(花卉)四大商品基地。实施“十个”10万亩优质高效农业基础工程和一百公里绿色经济长廊工程。建设一批上档次、上规模、高标准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东竹西果”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保持用材林,保护阔叶林,发展经济林,确保公益林,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稳定发展生6猪、家禽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和特种畜禽养殖业。建设好牧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发展生态牧业中的示范作用,推动全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掘山塘水库的库容水面和水层潜力,改进提高大宗水产品,积极发展多品种渔业生产。运用先进技术,重点开发新品、扩大特品、培育精品,打出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依靠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农业。大力推广设施栽培、生物工程、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全面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产、适销新品种。建立种子储备风险金制度,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引进高效低毒新农药、新技术。建立预测报和防治相结合的植保服务网络。加强农产品采收、加工、保鲜、储运等新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制订大宗农产品或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强种子、饲料、畜牧、茶叶、蔬菜等生产机械化建设,推进农、林、牧、渔等生产加工机械化进程。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教学网络,开展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培育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扶优扶强”原则,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竹材、木材、竹笋、山核桃、名茶和果品等系列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附加值。积极发展速冻食品、肉制品和乳制品生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通过相互参股、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公司+农户”等利益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户间以合同为契约,组成紧密型利益共7同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ISO-9000和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参与度,打出具有临安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形成市场新优势。(二)贯彻工业强市方针,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依托,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仍然是我市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柱,加快工业化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任务。“十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必须真正贯彻落实“工业强市”方针,进一步营造“合力兴工”的良好氛围,落实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一调整、两创新”做文章,在培育重点骨干企业的同时,加大力度扶持和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把广大的中小企业作为我市工业的“第二梯队”予以精心培育。工业经济调整的目标是提升科技层次,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实力;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鼓励扶持的重点行业是电子电缆业、食品加工业、轻纺服装业、旅游工艺品制造业,以及以先进技术改造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培育以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全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以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改造提升轻纺、服装、食品加工、电子电缆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它们逐步向低能耗、无污染、清洁8型绿色工业转化,提高我市工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并通过技术、产品、项目的引进,努力开发市场适销的新产品,加快传统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实施名牌战略,坚持“质量第一”,强化品牌宣传和保护,树立品牌优势,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认知率和占有率。重点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争取到“十五”期末,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后发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工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的方针,坚持走“引进吸纳、培育孵化”的路子。积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以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有效的科技人员引进和科技成果转让的市场机制,制订、落实吸引和发展高新科技项目和产品的优惠政策,建立高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让和受让等中介服务,为企业和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联系的桥梁;创建高新技术园区,大力引进和吸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精、尖、新”产品;建立高科技风险基金,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现资本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工业科技含量与档次。发挥机制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和个私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十五”时期,要加大对民营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为民营个私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和投资环境。按照“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9消除偏见,放心、放胆、放开、放手发展民营个私经济。鼓励和支持公职人员辞职创办民营个私企业,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兴办民营个私企业。进一步放宽对民营个私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除国家法规政策明令禁止和限制的产业外,民营个私企业可自主选择投资领域。在供地、税收等方面享受与“5818”、30家“小强人”同等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建立民营个私企业担保公司,加强对民营个私经济信贷的扶持力度,促进民营个私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依托特色工业园区,构建区域工业经济优势。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全市工业布局调整。引导、鼓励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重点镇集聚
本文标题: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文件(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3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