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热选】小学数学教案汇聚【范例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热选】小学数学教案汇聚【范例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可能需要编写教案,教案可以让教学更加科学。那么你知道正式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网友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课本第64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2.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3.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1.分类:媒体演示2.初步认识:顶点、棱、面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棱,手指画一画面,手掌摸一摸(二)比较中引入1.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出示表格,填一填2.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1.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2.探究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3)验证:动手操作(4)交流口答要求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②这些小棒是()。③我先搭(),再搭()。(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参考资料,少熬夜!(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3.提高(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2)出示:1个小正方体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②小组合作搭一搭。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三、练习提高1.填空(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2.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3.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4.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小学数学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参考资料,少熬夜!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考点分析: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做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就必须把握教学规律、用活教材。故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本课采用主导-主体相结合为特征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交流中获得新知并提高能力。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对前面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动手剪拼中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初步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到了转化的思想,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专家建议: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年级的学生已对图形有力基本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初步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的抽象能力与归纳理解能力都是在实物的表象层次上,所以讲授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本章节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教学用具: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二、新知探究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小学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参考资料,少熬夜!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决心。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师:你思维真敏捷。(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3)、认识间隔、间隔数。(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师:你观察得真认真!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生充分交流(5)、揭示并板书课题。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参考资料,少熬夜!树问题的知识。二、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2、理解题意。(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理解题意。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指名生答)(4)、提出验证。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b:生尝试寻求方法。生:可以画一画图。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0米处吗?(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生:50米、20米、10米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20米栽几棵,从而找出规律。参考资料,少熬夜!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习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二)、自主探究。(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2)、生独立填表。(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棵数)。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学生口述答案。师:你真了不起!(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出示前面的例题。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2)、生找出正确解法。(3)师:20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小练笔:运动会上,在一条长200
本文标题:【热选】小学数学教案汇聚【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51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