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精选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精选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读后感【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读后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指导我们进步。能够在看待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求我们会客观地、全面地去理解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问题。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掌握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一: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因此,我们把事物的普遍联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并思考各种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比如我们在人际间的交往中,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以后的各个方面必定会有好的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科技主导的新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正如学习,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让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得到提高,事物的兴衰变化都有一个自己运行的过程。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普遍存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也各有其特点,既然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如现在在很多人面前存在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总是倾向于美好,而现实又总是背道而驰,不合人意之事十之八九。面对如此境地,关键得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是积极争取还是消极接受。我想,在学习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的知识后,我们能理智的处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刻警醒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努力。二: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使这一理论得到很好的运用,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根据这一实际制定并实施的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大发展。根据实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制定学习计划时,切莫好高骛远,认真踏实的做好每一步。也不要急于求成,事事耐心,慢工出细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事实求是要求解放思想,这种解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三:掌握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例如,万有引力揭示了物体间的本质联系。牛顿在苹果成熟后脱落树枝的现象,概括出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地球存在着引力。规律是从现象中来,却又不属于现象。它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人类的历史只能是向前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规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如四季的更换,昼夜的交替。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反的,人的意识活动会受到规律的制约。正如战国时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然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并且可以被利用的。规律的客观性使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然而,人类的智慧是可以正确认识并加以利用,让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所用。人们拦河筑坝,为的是在雨季时储蓄水,在旱季时为农田灌溉。植树造林,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效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性质。人类的伟大在于意识的运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客观现实。人的意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创造性,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最终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观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当初,在世界格局极度动荡的困境下,我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上,革命先驱毅然做出决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的决策在多年的考验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探索,作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的目的就是用于实践。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不断积累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事物,在以后的人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是自己成为有用之士。参考文献:《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彭国甫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写作日期在前,发表日期在后。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1844年发表)2.马克思《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3.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创刊号)4.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932年全文首次公开发表)5.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1,发表)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标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诞生)8.《哲学的贫困》9.《雇佣劳动与资本》10.《共产党宣言》(合著)11.《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合著)12.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3.马克思《导言》1857年14.马克思《序言》1859年1月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6月出版)16.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1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1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20.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1885(恩格斯整理)2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1894(恩格斯整理)22.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18442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24.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185025.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185226.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18782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28.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2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30.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同盟者的历史》1885含合著《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资本论》第一卷扉页题词献给威廉·沃尔弗。3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3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6年33.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9日]以后)34.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735.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6日]以前)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37.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11年1月5日])38.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14日])39.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40.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1914年11月)4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42.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1-6月43.列宁《国家与革命》1917年8-9月44.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讲话(1918年11月7日)45.列宁《论国家》》1919年7月11日46.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919年10月47.列宁《论粮食税》48.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49.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50.毛泽东《实践论》(认识论)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51.毛泽东《矛盾论》(辩证法)(这里自由主义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涵义一样吗?)53.毛泽东《论持久战》54.毛泽东《发刊词》()55.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概念5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提出“中国式”这个概念)57.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58.《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59.毛泽东《论联合政府》()60.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6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6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6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64.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65.邓小平《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66.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67.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68.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9.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7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71.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72.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7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4.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75.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76.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7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7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第三篇】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马克思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也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原有的观点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科学的解释。其中,在自然科学上主要借鉴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学说,政治经济学上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在哲学上则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在借鉴时也对原有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是批判的继承。这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68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