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精品】年度服务工作计划3
【精品】年度服务工作计划3时光荏苒,时间在慢慢演绎,我们将继续谱写新的诗篇,开始新的征程。让我们一起学习写计划。相信大家都在担心又要写计划书了吧?以下是网友征集的年度服务工作计划,仅供参考。让我们看一看。年度服务工作计划篇1为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根据省、市卫生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计划:一、重点工作1、贯彻落实持续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做好迎检工作。2、进一步深化与外院的联系与合作。3、办理35亩建设用地相关手续。4、启动医院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二、医疗质量1、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考核工作。2、严格执行各类医疗政策法规,医疗技术管理和医疗文书符合规定要求。3、医技质量管理规范,服务项目满足临床需求,各类技术操作规范,报告及时、准确。4、落实输血和用血有关法律和规范,开展血液质量全程监管,临床用血安全,合理、有效。5、医院感染控制符合规章要求,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监控指导,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消毒灭菌合格率100%。6、药剂管理规范、安全,处方点评管理及药物安全性监测等制度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和使用符合规定要求。7、传染病监测及报告及时、准确,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三、依法执业1、落实执业准入制度,医师和护士持两证(资格证和执业证)上岗。2、真实、客观的发布医疗信息,无科室租赁、变相承包等违规执业行为。3、药品、器材、试剂、一次性医疗物品等采购使用及管理符合规定要求。4、放射性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制度健全,安全设施到位。四、队伍建设1、做好年度大学生招录工作,优化中医药、中西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2、培养业务骨干,做好名老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3、优先给予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等方面的资金支持。4、修缮岗位管理、职称评聘、请销假、外出进修等人事管理制度。五、科室建设1、规范、合理的设置及命名临床科室,并参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予以建设和管理。2、加强“十二五”重点专科项目建设,鼓励临床科室申报各级重点专科(学科)。3、应用常见病、优势病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中医临床路径,并不断分析、总结和优化。4、开展冬病夏治、冬病冬治及膏方等中医特色服务,提高中药饮片和中医非药物治疗比例。5、加强治未病科建设,做好“治未病”干预服务,即中医健康教育和指导(包括中医健康教育和指导,中医技术方法干预等)。六、护理工作1、护理技术操作(含中医)、危重症患者护理、消毒隔离、常见护理风险、护理文书及健康教育等主要工作指标符合规定要求。2、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开展辨证施护,以及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4项。3、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达到100%。4、病房护理人员总数与病区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达到0.4:1。七、科研教学1、建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临床师资带教能力和水平。2、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定期考核及中医药继续教育。3、护理人员接受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35学时,同时新进护士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时间≥35学时。4、鼓励临床专科申报科研课题,开展临床研究工作,并做好项目的执行与管理工作。5、继教参学覆盖率达95%,继教证书合格率达90%。6、完成医院电子图书室建设。八、医院文化1、与媒体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做好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办好院刊《健康卫士》。2、开设自办台,积极宣传医院发展建设成果、中医知识、特色疗法等。3、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开展核心价值观和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教育,提高全员综合服务能力及水平。九、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1、改进工作作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及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扎实推进医院党风廉政和反腐工作。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签订医院与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与职工的二级责任书,以及与设备、药品、耗材供应商签订医药物资购销廉洁协议书。3、完善党风廉政工作制度。严格执行“三公”经费管理规定及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大额经费支出(物资采购制度)、述职述廉、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并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开展年度自查等。4、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坚决抵制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严防统方、收受回扣、收受“红包”等行为,同时加强对重点和风险岗位工作人员教育、监管。5、完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及个人医德医风档案,医德医风考评结果与评先、晋升挂钩。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安全生产1、制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和相关应急预案,院科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2、门诊和住院部安全警示、防火设施完好,疏散通道畅通。3、重点维护安全防护及水电气设施,压力容器和管道、电梯等,完好率100%。4、保证投诉渠道畅通,及时受理群众信访、投诉,并按规定做好登记和上报。十一、院务公开1、向社会及患者公开。公开医疗服务信息、价格收费等。2、向职工公开。公开医院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及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年度财务预、决算,车辆使用、物资消耗等情况。信息公开及时,上传规范,没有零月记录。十二、指令性工作和基础建设1、完成医疗扶贫、对口支援、各类医保政策执行,以及双拥共建、文明创建和节能降耗等指令性任务。2、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检查验收。建立健全设备采购论证、管理统计制度,并依据实际需求,合理合规配置相关硬件设备。十三、其他工作1、文书档案归档,资料齐全,整理规范。涉密及定密制度健全。计算机使用和上网符合保密规定,无泄密。2、卫生统计网络直报及时、准确。3、财务管理健全。4、群团工作有序开展。年度服务工作计划篇2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管理1、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综合考虑区域内卫生计生资源、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以及城镇化、老龄化、人口流动迁移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城市新建居住区或旧城改造过程中,要按有关要求同步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与区域内养老机构联合建设。对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应当根据服务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等情况,适当增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和县级市政府所在地,应当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结构和功能改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地同步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镇化进程中,村委会改居委会后,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有关标准将原村卫生室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撤销村卫生室。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医的积极作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主体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门诊部、医务室等其他承担初级诊疗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予以补助。3、规范全科医生执业注册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含中医)工作的临床医师,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取得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通过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和岗位培训,其执业范围注册为全科医学,同时可加注相应类别的其他专业。各地要在20xx年6月底前完成现有符合条件人员的注册变更工作,具体注册办法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4、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环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服务对象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规范科室布局,明确功能分区,保证服务环境和设施干净、整洁、舒适、温馨,体现人文关怀。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中医药服务区域应当突出特色,营造适宜服务氛围;挂号、分诊、药房等服务区域鼓励实行开放式窗口服务。鼓励使用自助挂号、电子叫号、化验结果自助打印、健康自测等设施设备,改善居民就诊体验。规范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识,统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视觉识别系统,统一工作服装、铭牌、出诊包等,机构内部各种标识须清晰易辨识。保护就诊患者隐私权,有条件的应当做到一医一诊室。完善机构无障碍设施,创造无烟机构环境,做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全面禁止吸烟。二、加强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1、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重点加强全科医学及中医科室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能力。可根据群众需求,发展康复、口腔、妇科(妇女保健)、儿科(儿童保健)、精神(心理)等专业科室。综合考虑服务需求、老龄化进程、双向转诊需要和机构基础条件等因素,以市辖区为单位统筹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床规模,合理设置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数,提高床位使用效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床以护理、康复为主,有条件的可设置临终关怀、老年养护病床。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其住院床位和内设科室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保留或调整。根据分级诊疗工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所需药品品种,满足患者用药需求。2、加强与公立医院上下联动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建立固定协作关系,探索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协作医院应当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门诊号源,开通转诊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转诊患者就诊。鼓励公立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点执业,通过坐诊、带教、查房等多种方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以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疾病为切入点,搭建全科医生与公立医院专科医生联系沟通平台,加强分工协作,上下联动,探索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建立公立医院出院患者跟踪服务制度,为下转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开展远程会诊、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充分利用公立医院等资源,发展集中检验,推动检查检验互认,减少重复就医。3、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卫生统计数据、专项调查等信息,定期开展社区卫生诊断,明确辖区居民基本健康问题,制订人群健康干预计划。实施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扩大受益人群覆盖面。严格执行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技术规范,按照服务流程为特定人群提供相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合理设置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进一步整合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推动防治结合。在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数量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关注健康管理效果。4、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慢性病康复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加强合理应用中成药的宣传和培训,推广针灸、推拿、拔罐、中医熏蒸等适宜技术。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及干预服务,大力推广普及中医药健康理念和知识。5、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岗位结构,加强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重点的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支持力度,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医学毕业生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大力推进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充实全科医生队伍。以提高实用技能为重点,加强社区卫生在岗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每5年累计参加技术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各地要定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培训,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群众满意的管理人员。三、转变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基层签约服务1、加强签约医生团队建设签约医生团队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根据辖区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团队责任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签约医生团队应当掌握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危险因素干预和疾病防治,实现综合、连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到20xx年,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2、大力推行基层签约服务推进签约医生团队与居民或家庭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在签约服务起始阶段,应当以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长期利用社区卫
本文标题:【精品】年度服务工作计划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71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