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 教学常规自检自查报告【范例4篇】
教学常规自检自查报告【范例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教学常规自检自查报告【范例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11教学常规评估自检报告【第一篇】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加强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评估自检报告大青实验学校2009年4月,原中朝中学、大青小学、德胜小学三校合并,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大青实验学校。目前,中学部拥有教学班4个(七年级2个,八年级1个,九年级1个),学生107名,一线教师13人,高级职称2人。理化生实验室和计算机教室各1间。但水电路未通,演示实验器材不全,分组实验器材严重不足。作为中学部前身的中朝中学虽然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近年来却一直在低谷徘徊。2009年9月,新一届领导班子就任后,对教师队伍、学生情况作了详细的调研,制定了“一年求规范,两年抓内涵,三年建特色”的中期发展规划。即,用一年的时间对各项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用两年的时间抓好内涵建设,用三年的时间初步建立学校特色。以此为基础,又确立了“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加强常规管理”的教学管理方针。历经一年的纠偏补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汇报如下:一、循序渐进,科学建制1、课程计划学校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要求,开设课程。目前,我校中学部每位教师都兼任两门学科。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学科无人任教。学校原现开设的校本课程为《菌类的种植和经济动物的饲养》,分上下两册,七八年级每周一课时。现因师资力量不足、校本教材内容不适应校情,暂停开设。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校特色建设规划,利用1到2个学期,重新开发新的校本教材。2、循序建制提到机构、制度、计划、总结,每一所学校都绝不缺少。但是机构是不是职能确实,制度是不是切合实际,计划是不是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总结是不是有反思和促动的意义,却情形不一。一个科学的制度,应该是在达到规范管理的目标的同时,能被广大教师认同,并主动内化。依据《沈阳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和《铁西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意见》,我校采取“认真求证、分期进行,制定一个,落实一个”的策略,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我们不断修订和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完成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各学科教学常规》、《教学考核方案及细则》、《有效课堂评价标准》,以及《绩效工资方案》和《二八月绩效工资方案》中与教学相关的部分的编撰。这样对教学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积极推动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每一项制度的出台,我们追求的都是“不怕慢,但一定不能流于形式”。以《教学考核方案及细则》为例,三个学期以来,在老方案的基础上,比照着《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小组成员每学期都在考核实践中听取各方建议,从开始的只“重结果”的考核到现在的“结果和过程并重”的考核,从最初的减分制到如今的加分制,几易其稿,本学期始才定音,由教务处负责印刷、发放到各办公室,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每学期期初,我校都要隆重召开校务工作会议,跟教师们总结上一学期的工作,说明这一学期的计划。每一份计划和总结,都是主管中层干部提高材料,由主管校长亲自撰写,再经校级领导班子研究定位。可以说,总结无一句虚言,计划无一件虚事。学校的计划如此,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期末复习计划、九年备考计划,我们也是如此要求。3、过程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只是给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方向,而工作做的好与差,就需要我们对各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改进。如果工作只布置不落实就会在教师心中形成只刮风不下雨的感觉,长此以往,工作就会疲沓,就会停止不前。为此,我们提出了“规范检查、严格反馈”的要求。1)细化领导分工,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实行领导岗位责任制,采取分线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保证了年级组内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强化了责任。2)加强教学常规环节检查与督促。对常规检查,比起追求检查次数的多寡,我们更注重每次检查的质量。教务处要能查出问题,共性的是什么?个性的又是哪些?优点在哪里?怎么发扬?缺点如何?怎么改进?比如,对教案、参加教研活动情况、听课、评课、教学反思、作业批改等实行月月清;对计划、总结、命题、监考、试卷分析等实行定时检查公布。教务处根据常规考核细则进行量化评分后计入检查记录,作为评先、晋职和“二八月绩效”的重要依据。鉴于学校实际情况,每月还要召开由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总结会,反馈检查结果,总结得失,提出下个月的具体工作目标和注意的事项。二、加强引领,科学培训在对薄弱的师资力量进行分析时,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固然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缺乏积极的、有价值的、正确的引领,也是主要原因。为此,我们设计了“理念引领----专业学习----实践探索----反思交流”校本培训模式。1、理念引领教师要发展,既需要学校里有好的领袖,还需要能遇到好的导师。出于经费的原因,我们不能带全体教师三不五时的外出,到那些可以胜任导师角色的专家身边去学习。但是我们利用光盘、网络等资源,“对症下药”。为了应对职业倦怠,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肖川的《职业幸福》;为了提升教育理念和技巧,我们带领老师们聆听了高金英的《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和魏书生的《新时期的班主任》;为了转变教学理念,我们下载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电子版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安装在电子备课室的每一台电脑上,并提供了郭思乐和杜郎口的视频资料。一次的冲击可能转瞬即逝,可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冲击,相信总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专业学习理念的转变可以采用通识培训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能力却各有学科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三管齐下。一方面,主管教学的校长、主任帮助教师寻找学习资源,从网上精挑细选地下载关于教法、学法指导的文章,下发给老师们,既是联合教研的交流内容,又是教师自主学习的材料。另一方面,学校为各学科购置了一批优质课的光盘,教务处在联合教研时间里,组织同学科教师集体观摩、研讨。还有一方面,充分利用杨校长的人际关系,联系区内兄弟学校的优质资源,先后组织教师赴127中学、100中学、勋望小学观课、培训。3、实践探索思想的火花尽管时不时的闪烁跳跃,如果不能付诸实践,终归要黯然沉寂。因此,在专家的理念灌输中,在同行的课堂示范下,还要为教师搭建平台,让撞击的星火能够燎原。本着宁精勿滥的原则,每学期,我校都要结合教学工作主题,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学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摘教育教学有助的文章,写教育教学经验文章、案例或教学反思,上一节公开研究、实践或示范课,说1篇课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和教学思路,听、评其他教师的课),切实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如,在进行了教法、学法的联合教研后,我们举办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五步四课式”课改研讨课活动;在组织“班班通”集体培训后,我们开展了“党员、骨干示范课”活动;在聆听了高金英和魏书生的报告后,我们指导班主任召开了“教育教学开放周”家长会;本学期,在观摩了杜郎口教学光盘,学习了勋望小学以后,即将在11月末开展的“生本教育”研讨课活动,并在12月中旬组织“学科主题复习课”活动。褚恒凤老师在2010年铁西区班班通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4、反思交流我校中学部教师年龄均在35周岁以上,以往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稀薄的教研气氛,学科间缺乏竞争,使教师间的有秩序的专业研讨几乎空白。而反思和交流却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每一次外出学习归来,教务处要组织一次教师间的学习交流会,由外出学习教师主讲。每个学期末,校师训部还要举办一届教育教学论坛,从教师完成的“六个一”里选拔优秀案例、反思、经验等,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学会了积累,锻炼了表达,增强了竞争意识,促进了能力的提升。三、勇于探索,科学研究践行新课程改革是教学管理核心任务。无论是魏书生,还是郭思乐,无论是杜郎口模式,还是生本教育,教改的榜样不少,向哪一种学习,成为一个问题。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都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都离不开对课堂效率的要求。因此,我校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树立了三个发展目标,一是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二是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三是逐步树立“科研”的先导地位。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走的是从“粗放”到“集约”的路。即从初始阶段的“一刀切”管理,逐渐过渡到到目前的这种“从细节入手,逐点攻克”,方向越来越准确,效果越来越实际。生本教育实验我校在农村学校中应该说不晚。2009年11月,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生本教育通识培训,并下发了两份学习资料,一份是教学对比,一份是课堂实录。2010年4月,我校制定了生本教育实施方案,举办了启动仪式,实验教师进入理论学习和教学实录观摩阶段。7月,实验教师在学校第二届教育教学论坛上进行了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影响。10月,生本实验教师赴勋望小学观课、培训,召开了实验研讨会,制定了个人实验计划。由此,我校生本实验课堂实践阶段拉开了帷幕。科研,以前一直是教学工作的盲点,一片空白。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从教研着手,向科研转变”。学校申请了“十二五”研究课题《语文学科从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益研究》,已经结束立项工作,进入理论研究阶段。最近,根据区政府和教育局精神,结合我校师资薄弱的实际情况,我们又确立了均衡教育发展研究的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正式开始立项工作。可以说,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已经渗透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一直立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实际,系统的、分步骤的、小步前进。从“点”入手,从可操作的内容入手,从我校师生能适应、能接受入手。在不断探索中力求科学,力求扎实的开展研究,不敢冒进。四、常管常新,科学灵活教学管理是一条河,体现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真正的教学管理是慢功出细活,任何的浮躁与功利只会将我们的教学引入歧途。而管理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又要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勇于创新。比如,就课程计划而言,因师资配备不足,我校政史地生等学科,均由语数外物化学科教师兼任,因而出现了教学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为此,我们在管理上将这些小学科的课堂笔记纳入常规教学检查之中,敦促师生认真对待。就备课而言,由于每年组每学科只有一名教师,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提出“联合教研”概念,即打破年级界限,由教务处跟踪,每月三个年级教师集中备课一次,重点研讨解决下一阶段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间隔时间虽然较长,但教师们终于不再是单打独斗。就上课来说,起初按照新课程标准,统一发展目标,统一评价标准。但在两个学期的管理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差异性较大,统一的标准伤害了教师的发展积极性。于是我们作了调整,制定了课堂教学分层次、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即三个层面,一个层面向擅长传统教学法的教师,我们提出“在沿用中求实效”的要求;另一个层面向已经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我们提出“在改革中求创新”;再一个层面向生本教育实验教师,我们提出“在实践中求经验”。这一标准的修订,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很好的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就学生管理而言,以前一直是教师单兵作战,家校联系薄弱,家长们脱离于学校教育之外,造成学生管理的两面性。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每学期期中、期末召开两次大型家长会的常规管理。每次家长会前,学校都要求教务处、德育处精心准备。一要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二要借机做好学生表奖工作,三要借机做好学校宣传工作。现在,我校学生家长已经由原来对学校轻视和漠然转变到重视和尊重。学校也因此社会声誉日益提高。五、问题与反思1、对执行教学常规的认识与实践,教师之间差异较大。2、教学管理水平总在浅层次上徘徊,缺乏一种文化的厚重与凝练。我校在教学研究制度的落实与创新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发挥集体的智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没有形成教师主动的、自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运行机制,教师的有效参与度低。
本文标题:教学常规自检自查报告【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86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