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环境保护概论_第一章绪论1
《环境保护基础》主讲:杨洪环境与资源科学系2014年2月9/14/2019•点名。10%•课堂讨论。10%•阅读教材及读书笔记。20%•作业(小论文为主)60%开场白——课前先交代,以免将来乱辅导答疑•Office:综合楼4楼办公室•E-mail:2043518599@qq.com课程性质和目的1.性质: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的“概论性”选修课程。2.目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课程性质和目的3.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参考教材1.《环境导论》王淑莹,高春娣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2.《环境保护》第二版刘天齐主编,化工出版社出版,2000年4月3.《环境保护基础》程发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4.《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马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5.《环境学导论》何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6.《环境学》陈英旭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章绪论《环境保护基础》第一节环境一、环境(一)环境含义1.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什么是环境呢?第一章绪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乃是环绕人周围的一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二)环境组成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人类的生存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地质环境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以及所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构成的总和。社会环境的本质是什么呢?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居住环境生产环境文化环境交通环境社会环境的分类:外太空环境地球环境三、环境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1.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阳光、岩石等。•人工环境要素包括:综合生产力、技术进步、人工产品和能量、政治体制、社会行为、宗教信仰等。二、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单元环境整体(环境系统)•水水体水圈•大气大气层大气圈•生物体生物群落生物圈•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2、环境质量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污染•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群的文化状态2、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城市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文化环境质量一、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就是指作为中心事物的人类与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矛盾。第二节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2、环境问题发展、恶化阶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3、环境问题第一次高潮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公害事件(publienuisanceevents):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4、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物种消失(Speciesdisappear)生态破坏第一章绪论80公里污染带,1000万元用于事故应急处理松花江硝基苯事件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危机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性气候变暖有毒有害废弃物的越境转移和扩散酸雨臭氧层破坏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热带雨林减少发展中国家人口及贫困问题等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口迅猛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101620253035405063.78010203040506070180419001927195019601968197419872004年份人口(亿)环境问题高潮的成因102560510152025能源消耗量(亿吨)190019501956年份石油消耗量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2004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为102.24亿吨油当量23.7%6.2%6.1%36.8%27.2%原油天然气煤炭水电核能第三节:环境保护50年代之前: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处理和利用固体废弃物,排除噪声干扰。70年代中期:认识到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80年代末:健康的经济和健康的环境是完全相互依赖的。2000年以后:高度重视环境和治理污染,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到底怎样理解环境保护呢?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1、深入认识并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与危害;2、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3、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造福子孙后代。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年8月5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背景1:全国污染告急,经济损失和人民健康受到威胁。大连湾海水污染,北京官厅水库污染和松花江背景2: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会议成果1.向全国人民、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不仅认识到存在环境污染,且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中国有决心去治理污染。2.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3.审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1、2条:做好全面规划,工业合理布局3条: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要求保护水源,消烟除尘,消除污染4条:综合利用,除害兴利。规定:一切新建、改建、扩建企业的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即“三同时”5条:加强土壤和植被的保护6条: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7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8条:开展环保科研和宣传教育9条:环境监测工作10条:环保投资、设备和材料的落实等《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2.“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的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3.确定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4.提出了到20世纪末的环保战略目标1989年底至5月初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提出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2.总结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二)改革开发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贯彻“三同步”方针,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污染,以管促治的制度。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制度。•环境责任制与定量考核制度。主要包括环境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等两项制度。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三组):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这项举措实质上是对12中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O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2.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2002年1月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确定国家环境保护的“十五”规划,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创新世纪环境保护的新局面。通常是指根据一个地区的环境特点和自净能力,依据环境质量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把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以后)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环境保护概论_第一章绪论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8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