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环境技巧考点三步曲考点一课堂四面清考点二专题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选考环境命题指数☆☆☆命题分析2011年所有考查小说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共有7套,其中有3套(江西卷、江苏卷、浙江卷)考查了此考点。小说的环境描写因文而异,有的小说中,环境描写并不突出,甚至没有,因此,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不一定每篇都能实现。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小说中一旦有较明显的环境描写,考查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点有三:一是环境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两种形式同时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还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常见设问方式(1)本文第×(×多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文第×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3)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大。必修教材上的课文《祝福》就是我们复习该考点借鉴的典范。四次“飞雪”示例作用第一次: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第二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四次“飞雪”示例作用第三次:“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四次“飞雪”示例作用第四次: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典例](2011·江西高考)阅读《晚秋》(文本见本专题第一讲“考点一”[师生共研考题]),回答下面的问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一)审读题目要仔细抓住3个关键点:画线部分景物描写主要作用(二)解题思路要清晰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景物的特点,再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照应标题等。最后把景物描写与这些作用一一对应,看有哪些符合。画线部分的景物特点比较美,是秋天的景象,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在这美景下主人公却心情烦闷,人物处境艰难,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三)评分细则要明了答出“反衬”1分,人物心情1分,处境1分,与标题呼应1分。(四)组织答案要规范①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②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考生甲]送检样卷秋季里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得分:1分专家评卷失误类型:审题不清,找不到答题角度失分探因:考生没有审清题干,题干要求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不是概括景物特点,但答出了人物心情,所以给1分。[考生乙]送检样卷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美景反衬主人公的心情烦闷。得分:2分专家评卷失误类型:答案要点不全失分探因:考生能从景和情的关系方面回答,角度找的比较准,但是考虑不全面,只考虑了景对人物的作用,没有考虑景与主题、景与标题等方面的关系,导致答案要点不全,只得2分。(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①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唯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注]①洗碑:刻碑。请对上面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是看描写了什么景物,其次再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描绘性词语,如动词和形容词。画线语句已经明确点出时令(正在春时)、景物(春阳)、特点(暖融融),“枯草”已冒出“青芽”。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景物特点有生机,有活力。景物的作用需从对情节、人物刻画和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考虑。生机勃勃的景象唤起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是人物心理变化的动力,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联系人物此时的境况,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心理已有春意,也暗示了人物心理变化。本题解答关键是解答思维趋向——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作答。参考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1分)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2分)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1分)一、思维趋向——“判、区、分”因小说“环境类”题三个设题点往往放在一起综合考查,所以需要念好“判、区、分”三字诀。小说中环境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1)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如本讲“考点一”[典例]《晚秋》中“金黄的叶子”就从“色”的方面描写了秋天的美,反衬人物心情的郁闷。如本讲[师生共研考题]2010年安徽高考题中“枯草”“青芽”是形、色与视觉的融合,“暖融融”是感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判定景物的特点“有生机、有活力”。(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如本讲《晚秋》中描写金黄的叶子时“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就从“视觉”方面描写了环境的优美,而人物心情却非常糟糕。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不用浓艳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这是“环境类”高考题中的重中之重。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分析:(1)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和深化。如《祝福》第四次写雪时的暗示,第三次写祝福场景时对主旨的深化。(2)对人物形象的衬托。如《晚秋》中的环境就对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本讲[师生共研考题]2010年安徽高考题中的环境描写就烘托了罗永才的心理感受。(3)对主人公活动场所的创造、对时代背景的暗示。这一作用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体现的最明显: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这就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这一些都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观察到的,也给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4)对小说情节的推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本讲[师生共研考题]2010年安徽高考题中“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春的芽子”说明人物在
本文标题:环境技巧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9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