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环境概论-4人地关系人口资源环境
环境概论东北大学石忠宁年3月-5月第四章:人地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4.1人口4.2资源与能源4.3环境4.1人口环境问题恶化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人口问题(1)美国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的环境污染方程:污染物排放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单位产量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率(2)人口增长→地表扩张、资源索取(森林、草地、矿物)→工厂、交通、办公、住宅、耕地→人工单一化土地覆被→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改变、环境问题加剧。(3)生物学家彼得森认为: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都是由人口增长而引起或由人口增长而加剧。为什么?(4)如何衡量人口的多少?productionttanpollupopulationproductionpopulationttanpollu4-1-1生命支持系统生命支持系统:指为人类提供空气、水、食物及其它能源和资源生活必需品的环境系统。实际上包括整个地球表层系统,也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资源•消纳废物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最大人类活动强度称为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承载能力(CarryingCapacity):在生态学中,承载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在没有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能够生存的物种的最多个数。对于人口而言,是在维持人们基本生活并且不会使环境退化到未来某时期因缺乏食物和其他资源而突然出现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地球所能负担的人口数量。4-1-1生命支持系统1、自然资源承载力:从自然资源角度来衡量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指标:经常用可年均利用的资源量在一定经济水平下、一定消费水平下可维持的人口数量来表示。2、环境承载力:从环境角度来衡量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承载能力。指标:该区域可以容纳、消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损害其正常功能的最大能力。所谓生态环境(系统)承载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它的核心是根据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包括: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以及生态系统可维育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资源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条件。因为吃、穿、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人类以及各种动物的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各种自然资源。此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人类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必定会排出大量废物,这些都必须维持在环境的自净容量允许范围内,所以,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条件。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但协调并不等于持续,例如:即使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速度是相一致或相协调,也不能说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因为资源的数量必定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所以,可持续发展除要求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参考资料4-1-2全球性的人口难题世界人口的增长100万年前,2万公元元年时,2.5亿人1650年,5亿1850年,10亿1930年,20亿1975年,40亿1987年,50亿1999年,60亿2011年10月31日,70亿,2014年达到77亿。思考:人口的增长能否持续下去?地球究竟能养多少人?1、中国、13640718.84%2、印度、12675117.51%3、美国、322624.46%4、印尼、252873.49%5、巴西、202042.79%6、巴基斯坦、185152.56%7、尼日利亚、178412.46%8、孟加拉国、158452.19%9、俄罗斯、142531.97%10、日本、127031.75%11、墨西哥、123801.71%12、菲律宾、100061.38%人口首次突破一亿13、埃塞俄比亚、96481.33%14、越南、92541.28%15、埃及、83381.15%升一位4-1-3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000%0该地当年平均人数某地某年出生人数)人口出生率(1000%0该地当年平均人数某地某年死亡人数)人口死亡率(⑴⑵4-1-3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的原因死亡率的减少人口生产的三种类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解决人口高增长问题主要有教育经济医疗水平传统生活方式4-1-4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建国----1999年前高高低→高低高再生产类型5个阶段:建国-1957年净增1亿1958-1961年负增长1963-1972年净增2亿1973-1984出生率从30%下降到10.81%1985年2胎政策,1987年16.161%、1990年14.7%马寅初与《新人口论》•我从不考虑个人和名利,我只考虑国家和真理。为了真理,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摘自马寅初《新人口论》马寅初(1882—1982)4-1-4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经过近30年努力,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和25.83‰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8.77‰,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但是,中国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增长,预计未来十几年每年平均净增1000万人以上,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的抚养成本,缓解了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到1999年底,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经从70年代末的2.5亿以上减少到3400万,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33%下降为3%左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中国人口现状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中国土地资源最大人口承载量?人口数量——权威计算最大人口承载16亿中国人口现状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中国土地资源最大人口承载量?人口数量——权威计算最大人口承载16亿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3.6%,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减少到8.33%,比1990年时下降了7.55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大学以上占5.42%、高中占12.59%、初中占36.93%、小学占30.44%,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人口素质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2010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在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中,0-14岁人口为27947万人,占总人口的21.50%,15-64岁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57万人,占7.58%。上述数据表明: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据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2020年仍高达10亿左右。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据预测,到2020年,65岁老年人口将达1.64亿,占总人口比重16.1%,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万。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万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万人,占48
本文标题:环境概论-4人地关系人口资源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9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