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环境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废弃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环境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获取各种物质和能量通过消费活动和新陈代谢排放废弃物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影响反馈作用人地关系模式图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一定程度时,即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的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一)什么是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的所有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说明:并非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急剧增长产业革命以来,工农业迅速发展(产生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某些资源匮乏日趋明显资源和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二)环境问题的类型(按环境问题的性质)1、环境污染问题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3、生态破坏问题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请举例说明,并思考完成P87活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CO2等温室气体,氟氯烃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一)什么是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二)环境问题的类型(按环境问题的性质)1、环境污染问题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3、生态破坏问题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阅读P87—89的“活动”内容,完成问题2、①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因此,从土地资源来看,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减少。1、土地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滥垦草地、工业交通住宅等占用耕地②随着人口增加,人均资源拥有量不断减少③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承载量。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当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时会出现严重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1、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2、由于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3、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壤盐碱化•4、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的灭绝呈现加速的趋势,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605040302010哺乳类鸟类人口/10亿物种灭绝数/种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1650175018501950年份从此图表上能看出什么问题?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人口濒临灭绝的珍贵物种阅读课本P88下至P91上,完成P91相关问题。物种入侵: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广东近年来,我国及我省对外贸易旅游大幅度增长,为外来物种的进入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些外来物种“移民”在可能造福的同时,也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灾难。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以原产南美洲水葫芦为例,100多年前被引入我国作饲料及观赏物种,结果疯长成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不仅在江河成片聚集堵塞河道,更成为了破坏江河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使鱼类种数急剧减少。从1975年至今,珠江水域水葫芦每10年就增长10倍,1975年平均每天只捞到0.5吨水葫芦,现在接近500吨。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每逢大雨过后,广州珠江桥下,一丛丛的水葫芦引起水体发臭。外来物种大半是人为引进外来物种入侵者有可能是货物(主要是粮食)进口时所带杂草种子和轮船压舱水中的外域水生物种,通过铁路、航运等渠道进来,也可能是被涉外的旅行者无意中带入,但是在我国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一半是人为引种的结果。我省的5种入侵植物,有4种都是人为引进的品种。而且有目的引入物种的过程中,可能发生逃逸现象,从而对生态环境形成威胁。从区域上分析,外来物种入侵者往往在重要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登陆”,遇到适宜环境条件后扩散;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也使外来入侵者“有机可乘”;而那些物种多样性较低、生态环境较为简单的岛屿、水域、牧场由于天敌数量少,外来种也容易得势。公害事件危害原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12;Belgium)几千人中毒,60人死亡烟尘堆积河谷,遭遇长时间逆温天气且有大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34,5~10;USA)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400万辆汽车日耗油2400万升,排放烃类1000多吨,盆地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10;USA)4天内全镇43%的居民患病,20人死亡工厂密集于河谷形盆地中,又遇逆温和多雾天气伦敦烟雾事件(1952,12;UK)5天内死亡4000人,历年共发生12次,死亡近万人居民取暖煤中含硫量高,排出大量SO2和烟尘,又遇逆温天气水俣事件(From1953;Japan)截止1991年3月,有2248人患病,其中死亡1004人氮肥厂含汞催化剂随废水排入海湾,转化成甲基汞,被鱼、贝类摄入20世纪重大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危害原因四日事件(From1955;Japan)患者出现哮喘等症状,仅1975年有1231人受害工厂大量排放SO2和煤粉,并含钴、锰、钛等重金属微粒米糠油事件(1968;Japan)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万人米糠油生产过程中用多氯联苯作热载体,因管理不善,多氯联苯进入米糠油中富山事件(From1931;Japan)截止1991年3月,患者达129人,其中死亡116人炼铅厂未经处理的含镉废水排入河流博帕尔农药泄漏(1984,12;India)1408人死亡,2万人中毒,15万人接受治疗,20万人逃离45吨异氰酸甲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1986,4;USSR)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人疏散,直接损失30亿美元4号反应堆机房爆炸主要表现具体方面原因(来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三废”、农药排入江河湖海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农药排入土壤固体废物污染来自生产、生活噪声污染来自交通、工厂放射性污染来自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工业“三废”、农药排入海洋工业“三废”、农药排入大气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危害: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环境污染的原因、表现和危害P931、原因:A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一方面可直接进入土壤,造成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污染大气而间接污染土壤。B人类堆放各种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也直接进入土壤C用被污染的水进行灌溉时也直接对土壤造成污染。后果:A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在农作物体内积累富集,当人类食用后,便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B被污染的土壤会使得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当人们饮用和食用水生生物时,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危害健康。2、危害:土壤中的污染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并且在农作物体内积累富集,导致农作物病变和质量下降问题:比较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环境问题的差异,完成下表。地区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城市地区乡村地区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等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分布据国家环保局估计,中国环境问题所造成的总损失将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燃煤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百分之二十七,是全世界唯一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十三,二氧化硫排放已是世界第一。案例我国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问题: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问题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1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区域性全球性概念、产生原因、类型分布环境问题不协调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物质能量人类社会废弃物环境环境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指()A环境具有容纳和清除废弃物的能力B环境净化自身的能力C环境对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的能力D环境对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A练习:3已超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A酸雨B臭氧层破坏C噪声污染D城市垃圾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除经济和技术水平低的原因外,还有()A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发达国家多B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C对环境问题的无知D从发达国家移过来大批污染严重的企业BDAB问题:读下图,说出全球环境基金主要关注哪些领域?为什么特别关注这些领域?臭氧的消耗6%生物多样性37%气候变化35%国际水域13%其他9%这些问题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本文标题:环境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19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