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菩提学会发心人员工作总结范文【4篇】
菩提学会发心人员工作总结范文【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菩提学会发心人员工作总结范文【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学佛必发菩提心(推荐)【第一篇】学佛必发菩提心省庵大师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显密大乘佛法,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修行各有侧重,但接引众生离苦得乐、返妄归真的宗旨,却从始至终未曾改变,也就是菩提心的主旨永远不变。如果说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的共因;那么菩提心则如父亲,是无上菩提的决定因。《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行之基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自他利乐之源泉,灭除一切烦恼无明之甘露,直达无余涅槃彼岸之津梁。永明延寿禅师说:“若一发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蜜。”《发菩提心论》云:“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悉皆证知。”什么是菩提心?依据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世俗菩提心”,一是“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所谓“愿菩提心”,简言之,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心。发愿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志求无上菩提,成就佛道,并且愿令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佛道。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能够发起这样的心,就是“愿菩提心”。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也就是说,我不仅要发愿为了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且我落实到具体的践行当中去,实践四弘誓愿,广修六度万行,进入大乘见、修、行、果等无量法门的修持中,这就是“行菩提心”。经过“愿、行菩提心”的修持,因缘成熟,学人明了法性,现见诸法实相,入“见道”位,即获得“胜义菩提心”。何谓“胜义菩提心”?超越一切戏论与边际,远离一切造作与执着,空性智慧与大慈周遍双运无二之结晶,堪称胜义菩提心的定相。若广说其甚深涵义,则无量无边。菩提心之相依据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发心之相有八,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什么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呢?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发起菩提心的功德宗喀巴大师说:“若无菩提心摄持,出离不成无上觉,圆满安乐之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即便我们已经具备了猛厉的出离心,但所作任何善业只是解脱之因,不能成为圆满究竟佛果之因,不能成为解脱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的无上菩提之因。如果我们具备了菩提心,则所作一切善业,下至施鸟一口食,都将成为大乘法,成为成佛之因;对于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十方诸佛视如亲子,诸大菩萨视如兄弟。所以,欲求佛位者必发菩提心。如《发菩提心论》云:“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总结了发菩提心的十种利益:1.入大乘门。是否进入大乘之列,取决于相续中是否生起菩提心。2.获佛子名。是否能成为佛子,取决于有无菩提心。行者若发起菩提心,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将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已成佛子;何时与此心分离,何时即己不在大乘菩萨之列。3.映蔽声闻。《弥勒解脱经》中说,譬如王子虽小然能映蔽诸耆老臣僚,金翅鸟虽小而能映蔽其它禽鸟;相续中发菩提心之初业菩萨,也能映蔽一切声闻、独觉众。4.成就最胜福田。相续中发起菩提心的人,当成为人天的最上供养田,所谓“人天世间皆应礼敬”,“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5.易圆满资粮。宗大师说:“犹如最胜点金汁,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胜者身,故应坚持菩提心。”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倘若不是怀着菩提心,纵使经历几十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给亿万有情,其果报终究有竭尽的一天,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之因。反之,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便只布施畜生一抟之食,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既是菩萨行,也是成佛之因。6.速净罪障。诸净罪法中,没有比发菩提心更为殊胜的。无著菩萨修习十二年的善业,抵不上他刹那生起大悲心的力量。正如《入行论》中所说:“罪恶力大极难当,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宝树经》云:“犹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终之火,菩提心能焚毁一切罪业。”7.成就所愿。菩提心发起之后,当能实现现前与究竟的一切目标。最殊胜的目标就是为一切有情除去生死等一切痛苦,并为他们成办究竟解脱之乐。8.损害与中断不侵。菩萨能够得到双倍于转轮王的保护。昼夜六时,一切伤害、魔祟、障难等不会发生;四大天王不请自来,像仆人那样随时卫护。9.速疾圆满一切地道。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有菩提心者,即使小到布施给乌鸦一口之食的善根,都能转成佛位之因。所以,地道的圆满将极其迅速。10.成就众生无余安乐之良田。菩提心是一切法蕴的心要、诸大菩萨的修持中心,故能成为一切众生究竟安乐的最胜良田。总而言之,诸菩萨即便发一念菩提心,其福德果报都是百千万劫说不能尽,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岁,发起、受持真实菩提心,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祇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如《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菩萨发心无有齐限,等众生界,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提无尽;菩提无尽故,回入菩提大海之福德亦永无穷尽。《勇授请问经》说:“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纵然初发心菩萨有时会现出昏睡或放逸的行为,但是他们利益众生的意行功德,依然会相续不断的增长。如龙树的《宝鬘论》:“此无边众生,菩萨依大悲,从苦而拔济,愿彼般涅槃,从发此坚心,行住及卧觉,或时小放逸,无量福恒流。”菩提心修法既然发起菩提心具备如此殊胜的功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按照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经论》上所说,菩萨发起菩提心需要十法:“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修证无上菩提复有四种因缘:“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依据阿底峡尊者和寂天菩萨的教言,修学菩提心可以分为二种方法:一、七重因果;二、自他相换。一、七重因果七重因果的教授传自阿底峡尊者,内容包括:1.认知一切有情为母(亲疏平等);2.忆一切如母有情之关爱;3.思有所报;4.以慈心视之(愿彼得乐,慈);5.以悲心视之(愿彼离苦,悲);6.发愿救度一切众生到彼岸(无苦安乐,喜);7.欲成正觉以利他(虽行六度万行而不执实有,平等心,舍)。七重因果之法易于上手,修学菩提心逐步深入。二、自他相换自他相换的教授始传自寂天菩萨。华智仁波切曾以一个譬喻说明了自他相换的标准: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却只有一个人有一件仅够四个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雨淋。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去做,这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之心。很多人不但做世间法是为了自己,而且连出世间的闻、思、修,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无法发起真实的菩提心,这也是当前很多人修行大乘佛法的最大障碍。如何修自他相换呢?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介绍说,首先要按照七因果教言,详细观修一遍,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都对我有这么大的恩德,今天该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此处首先需要观修两点:1.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其中要修四个具备:第一,具备希望,即非常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二,具备发愿,即从内心深处真诚地祝愿所有众生,都能够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第三,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尽己所能,去减少乃至断除众生的一切痛苦;第四,具备祈请,即祈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遣除众生的痛苦,清净众生的罪业。2.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乐要从内心深处一心一意地思维:祝愿在此时此地,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幸福的因,如闻、思、修,或持戒、布施、忍辱等善业,都能立即成熟于如母有情的身心之上。这样思维以后,还是要加上四个具备:首先是具备希望:希望能够将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迁移到有情的身心上;其次是具备发愿:一心祝愿我所有的幸福和善业都能够成熟于有情的身心上;再其次是具备发誓:即发誓从现在起,我一定尽己所能,给予众生一切快乐;最后是具备祈请: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能够真正实现我的誓言。3.两首偈颂观修自他相换时还要念诵两首偈颂,即:若幸以乐转诸众,祈愿利乐遍虚空。若苦领受他众苦,祈愿苦海尽干涸。另外还有一首:愿普众生离苦及苦因,悉皆成熟于吾之相续。吾之一切利乐之善资,愿宿母众获而成正觉。4.三个相换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自他相换中十分重要的修法——三个相换,即:执着的相换、疼爱的相换、苦乐的相换。无论是在观修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要经常进行这三个相换的锻炼。(1)执着的相换以前,我们从来不曾把其他众生执着为我,而始终执着自己的身心是我;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对所有众生生起殷重心,即把天、非天(阿修罗)和人等三善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上半身;把旁生、饿鬼和地狱等三恶趣有情,当作自己的下半身。要以六道众生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要像以前执着自己的身体那样来看待所有的众生。若能反复修习“执着的相换”,最后就的确可以待人如己般地对待一切众生。(2)疼爱的相换以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疼爱自己而不顾别人;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不再那么地疼爱自己,而是疼爱其他众生,一心为其他众生着想。(3)苦乐的相换以前,即或是在一件极小的事情上,我们也是尽量把好的留给自己,不好的才送给别人,一切都为自己着想,这就是凡夫的基本原则;从今以后,我们就要反过来——把世出世间的一切快乐、善根、光明等利乐都送给众生;把一切痛苦、烦恼、黑暗等衰损都留给自己。以上修法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当中,都不能离开这两首偈颂和三个相换的内涵。5.三个发愿作为一个菩萨,凡是与他有缘的众生都应该能够从他那里得到解脱的利益。要想将来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就要发三个大愿:第一个大愿是有关身体的,第二大个愿是有关受用(财产)的,第三大个愿是有关三世善根的。第一大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凡是听到我声音,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身体的所有众生,不管他们是以信心、恭敬心等与我结成善缘,还是以贪心、瞋心等与我结成恶缘,总之,凡是与我结缘的一切有情,都能够暂时远离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第二大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当中,我无论是作腰缠万贯、挥金如土的亿万富翁也好,还是作食不果腹、流落街头的乞丐也罢,凡是听到、看见、接触或者思维、观想过我财产的所有众生,而且不管与我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他们都能够因此暂时远离身心的痛苦,并最终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第三大愿:但愿依靠我三世所有的善根,能够令所有众生暂时
本文标题:菩提学会发心人员工作总结范文【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1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