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解放作用。今天网友整理了一些辛亥革命的教案,八年级历史。让我们来看看!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阅读法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问题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归纳总结法等。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板书:第13课辛亥革命)环节二:新课教学一、武昌起义过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它又是怎样爆发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史料来寻找答案。1.背景教师课件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并设问:材料一:略设问1:你从中图片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设问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当时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都在为挽救危机做出努力。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依据课本及以下几则材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①清政府做出哪些反应?坚持什么道路?②立宪派有哪些活动?立宪派的愿望是什么?是否实现?有什么影响?③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是什么?材料二: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材料三: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12)中国出现过立宪派……力图走君主立宪道路,但是,满洲贵族集团的倒行逆施让他们彻底失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材料四:略材料五: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总结。教师小结: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2)经济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过渡:于是一场革命蓄势待发,接下来我们便简单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大致经过。2.爆发教师:出示图片简单介绍起义过程和结果以及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学生:自主整理武昌起义的过程。一、中华民国建立1.民国建立,清帝退位教师出示图文材料,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写。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教师:出示节选材料,并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后教师总结。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问题:①《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②《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①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二、民主进程的丰碑过渡:对于辛亥革命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胜利,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更加混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评辛亥革命,他的意义又如何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我们将各组派代表来陈述你们的观点。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讨论过程中,辅助引导学生从两大方面多个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并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一定的小结教师总结成功: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③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教育改革,社会习俗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②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环节三:本课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内容,并总结:无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一块丰碑。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奋斗。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辛亥革命。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讲授新课:(25分钟)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_清朝。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的背景: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2、武昌起义的经过: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_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3、武昌起义的影响: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小结:(2分钟)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
本文标题: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4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