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与生态环境环境: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圈。生态环境:人类的地球生物圈环境。人生物圈水、气、土生态环境物化环境生态环境学传统环境学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的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种群:某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体。群落:生活在某一地域中的所有种群的集合体。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环境)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植物生物动物微生物生态系统组成光、温水分非生物氧、CO2土壤及营养物环境功能: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特点:结构的整体性系统的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动态变化性涵养水源,调节水文保持土壤防止侵蚀防风固沙防止沙化改善气候防灾减灾平衡O2与CO2净化大气和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社会文化运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调节反馈典型生态系统典型生态系统自然森林草原荒漠淡水海洋湿地人工城市农业(半自然)陆地水域生态环评的第一步:明确评价对象类型第二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型工作生态环评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1、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功能的可持续性2、贯彻执行政策和法规的要求环境政策与法规资源政策与法规社会经济政策与法规3、遵循生态科学原理4、强调针对性:针对具体建设项目针对具体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针对具体影响和特点生态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1、目的:鉴别拟建工程与潜在的生态受体之间的关键联系,确保评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方法:将拟建工程和受影响生态系统分解为各自的组成部分,鉴别可能的交互作用,并寻求合适的表征因子和参数。3、注意:识别与筛选建立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文献查阅、实地考察与咨询、访问)生态环境影响识别要点作用主体:全面性(主、辅、配、公、环)(建设项目)全过程(勘、选、设、施、运、闭、退)作用特点(集中?长期?物理?…)影响受体:类型与组成(主导因子)(生态系统)特点与状态(整体性、脆弱性)敏感问题(限制因子、敏感目标…)资源问题(经济意义、特色资源…)影响效应:性质(正负?可逆?累积?)程度(强度、长短…)范围(直接、间接)可能性敏感目标某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程度识别注:■/●:长期/短期的不利影响□/○:长期/短期的有利影响前期施工期营运期施工行为环境资源占地拆迁安置取弃土路基施工场地桥涵材料运输机械作业运输行使绿化复垦桥涵边沟陆地植被■●●●■□□○生态资源陆栖动物■●●●■□□土质●●□地面水文●●□地面水质●●●●●■□物质资源水土保持●●●□□就业、劳务■●●○○○○□□□□经济■□●□□□旅游□□农业■●●□水利●●○□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声学质量●●●●■□空气质量●●●●■□居住□●●■□生活质量美学●●●●□□注:■/●:长期/短期的不利影响□/○:长期/短期的有利影响自然生态系统评价因子筛选植被类型、面积、覆盖率、分布生物多样性植物种、密度、优势度、频度动物种及生境、种群、密度保护物种种类、保护级别、分布与生境珍稀濒危种珍稀度或濒危度特有物种种类、种群、分布与生境、价值、公众关心度资源物种种类、生产力、生境、动态系统整体性景观破碎度等系统生产力生物量、生物生长率系统稳定性生物资源采补平衡、系统发展趋势、土壤侵蚀气候恶化(大风日、干燥度等)、区域自然灾害、外来物种敏感目标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地、景观因子参数城市生态环境评价因子筛选规划体系城市性质、规划目标、功能区划环境大气质量、大气功能区划、水系、规划功能、水源、地下水声环境功能区划、敏感目标绿化体系绿化指标、绿地面积、绿地结构与布局景观体系城市风貌、空间资源、景观敏感目标(区、段、点)风景名胜区及其他景观敏感目标安全体系重要生态功能区、城市灾害、污染隔离带城市气候热岛效应(极端温度等)、湿度区域环境城郊生态(城乡关系)、城市环境调节带(区)可持续性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可持续性城市生态功能与城市生态稳定性因子参数评价等级含义:对评价工作深度和广度的要求等级:综合考虑项目的主要生态影响和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大小分为三级一级:全面深入评价有很重要环境影响或敏感环境问题二级:有重点问题评价(或专题)三级:一般问题,可分析确定注意:一个项目只定一个级别有多个影响点时,按级别最高的一个定级遵循评审意见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工程影响范围50km220~50km220km2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50%)生产量锐减(≥50%)异质性程度降低相对同质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珍稀濒危物种消失21212113232321/3/3/31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绿地减少1/2,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极差2132/3水和土地荒漠化理化性质改变理化性质恶化1212323/3敏感地区11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评价等级判定步骤(1)影响性质的确定•建设项目生态影响的工作级别判定要在将影响划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近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一次影响与累积影响、明显影响与潜在影响、局部影响与区域影响的基础上进行。(2)影响程度的确定•评价工作级别(1、2、3级)表7-1列出了一些数据参考。由于生态科学正在发展中,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这些数据只具有参考性价值。(3)影响的敏感程度•敏感的生态因子包括两类:一是敏感区域(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项目施工和运行对其产生不利影响;二是有敏感生态问题,如珍稀濒危物种消失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走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①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②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需要来确定。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具体步骤:1.明确建设项目既有工程内容及布局据施工和运行特点,分析生态影响的主要特点和范围2、如果只是造成局部的、短期的、可以恢复的一般影响时,可以直接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确定相应的范围。3、如果有非局部的、潜在的、长期的、重要的影响时,要从维护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和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来确定。4、涉及环境敏感区或可能造成敏感区影响的,评价范围应包括敏感区域或者说明敏感区整体状态的地区。第三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一)调查内容: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区域内气象气候因素、水资源、土壤资源、地形地貌、地质基本情况,特别注意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极端问题:如大风、洪水等。2.生态系统调查:首先分辨系统的类型(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然后按识别和筛选确定的重要评价因子进行调查。3.区域敏感目标调查(1)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2)生态敏感和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鱼虾产卵地、重要湿地、天然渔场。4.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人类干扰程度、资源贮存和利用,如果评价区包括其他污染型工、农业或具有特殊地质化学特征时,还应调查有关的污染源和化学物质的含量水平。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1)社会结构情况,如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均土地资源、人均水资源)、人口生活水平、科技和文化水平等等;2)自然资源状况,如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3)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如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等;4)移民问题,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移民区产业情况,住区情况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二)调查方法收集现有资料:生态和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生物物种清单和动物群落、植物区系、土壤类型;从地区环保部门和评价区其他工业项目环评报告书收集有关评价区的污染源、生态系统污染水平。收集现有规划(政府部门):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的有关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相关规定。野外调查:生态环评需要对评价区进行现场调查,取得实际资料和数据。方法-现场踏勘、定位采样;存在污染源是要对污染源进行调查。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专家咨询:解决专业化强的问题和疑难问题定位或半定位观测:候鸟迁徙(三)生态环评图件基础图件的收集是完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重要基础。1、图件收集:地形图、规划图、水系图2、基础图件:土地利用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3、图件编制:敏感目标分布图动植物资源分布图生境质量现状图等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对生态现状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判别轻重缓急,明确主要问题和根源的过程,按一定的指标和标准进行。(一)评价的基本要求:(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2)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3)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二)评价内容:(1)从生态完整性(景观生态学评级结果)和稳定性(演替阶段、优势种、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应论证原有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能力状况并用调查结果予以证明。(三)评价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1.图形叠置法该方法把两个或更多的环境特征重叠表示在同一张图上,构成一份复合图,用以在开发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指明被影响的环境特性及影响的相对大小。该方法使用简便,但不能作精确的定量评价。目前该方法被用于公路或铁路选线、滩涂开发、水库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评价,也可将污染影响程度和植被或动物分布叠置成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分布图。2.生态机理分析以反应生态质量的指标和生态评价的重点内容作为评价分析的基础。由于动物或植物与其生长环境构成有机整体,当开发项目影响植物生长环境时,对动物或植物的个体、种群和群落也产生影响。3.类比法类比法可分成整体类比和单项类比。整体类比:是根据已建成的项目对植物、动物或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预测拟建项目的影响。该方法需要被选中的类比项目。在工程特性、地理地质环境、气候因素、动物和植物背景等方面都与拟建项目相似,并且项目建成已达到一定年限,其影响已基本趋于稳定。由于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很难找到完全相似的两个项目,因此,单项类比或部分类比可能更实用一些。4.列表清单法将实施的开发活动和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于同一张表格的列与行,在表格中用不同的符号判定每项开发活动与对应的环境因子的相对影响大小。该方法使用方便,但不能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评价。5.质量指标法质量指标法是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综合指数法的拓展形式。基本原理:通过对环境因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与分析,建立其评价函数曲线,通过评价函数曲线将这些环境因子的现状值(项目建设前)与预测值(项目建设后)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指标,由好至差用1~0表示,由此可计算出项目建设前、后各因子环境质量指标的变化值。最后,根据各因子的重要性赋与权重,再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起来,便得出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6.景观生态学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评判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是空间结构分析,二是功能与稳定性分析。景观生态学方法既可以用于生态环境现状评
本文标题: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