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9章社会公德与环境道德
第九章社会公德与环境道德第一节社会公德第二节环境问题与环境道德第一节社会公德一、社会公德的涵义二、社会公德的特征三、社会公德的作用四、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一、社会公德的涵义社会公德是指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所必需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现在也称为底线伦理。这种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公共利益关系的反映和体现,它是社会道德的的基础层次。二、社会公德的特征社会公德具有共同性、群众性、简易性、继承性等特征。三、社会公德的作用第一,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第二,改善社会风气,培养一代新人。四、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佛教的“五戒”,基督教的“摩西十戒”第二节环境道德第二节环境问题与环境道德本节内容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涵义二、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三、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行动四、环境伦理学的含义与主要流派五、环境道德规范的内容六、环境保护中的公平问题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涵义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的周围各种条件的总和。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类。一般意义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面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从而影响人类社会正常生活的问题。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环境问题是指次生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水污染与水资源紧张2、空气污染3、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4、珍稀动植物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5、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6、固体费物污染严重几个典型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72年以来黄河断流现象垃圾猪事件癌症村事件太湖蓝藻及无锡市自来水污染问题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屡禁不止的矿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一团浓重的黄色烟雾笼罩了英国首都伦敦,能见度突然间变得极差,人们走在大街上,无法看清自己的双脚,公共汽车靠打着的手电筒带路缓缓前行;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从12月5日到12月9日这短短的几天里,就有4000多人被黄色烟雾夺去生命。这便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伦敦以煤为燃料的工厂很多,居民生活取暖也主要以煤为主。当时,伦敦市区烟囱林立,昼夜不停地向空中排放着大量烟雾。1952年的烟雾事件发生时,伦敦处于高气压控制下,加上几天来,伦敦地区“风平浪静”,空气静止不动,而数十万个烟囱却依然喷云吐雾地释放着滚滚浓烟,致使烟雾越积越多,每立方米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硫比平时高出6倍,颗粒污染物浓度比平时多9倍,空气变成了毒气,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切尔诺贝利事故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诗朗诵:最后一只藏羚羊朗诵者:金北平垃圾猪事件:青海省西宁市的事件。市民产生生活垃圾→在郊区堆积成垃圾山→郊区农民捡垃圾喂成垃圾猪→宰杀垃圾猪卖到市里成垃圾肉→市民吃了垃圾肉成为垃圾人→垃圾人再次产生生活垃圾.如此循环。无锡市自来水污染问题2007年六月太湖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虽经供水部门采取了各项补救措施,千家万户的“生命之水”依然腥臭难闻,难以饮用。无锡市政府通过其网站提请广大市民,面对自然灾害,要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应该是这个艰难时刻的主旋律,但将蓝藻暴发归结为自然灾害,宣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则非常不妥,不利于我们正确的识别问题的根源。蓝藻暴发的诱因很多,但是,这次暴发的内在因素,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之所以富营养化,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恶果。1,R·卡逊与《寂静的春天》(1962年,美国)2,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1972年,瑞典)3,《我们共同的未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1987年,联合国)4,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1992年,巴西)5,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2年,南非)6,联合国气候大会(2009年,丹麦)三、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行动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人类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始。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著有三本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海洋的书:《在海风的吹拂下》(1941年)、《我们周围的海洋》(1951年)、《海的边缘》(1955年)。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引发了环境保护运动。被称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之母”。雷切尔•卡逊(1907——1964)的春天缤纷的春天缤纷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到了50年代,这些有机氯化物被广泛使用在生产和生活中。这些剧毒物的确在短期内起到了杀虫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当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是量尤为患时,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经过4年时间,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在这本书中,卡逊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知更鸟的故事美国密执安大学校园内种有大量的榆树,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一种叫“荷兰榆树病”病种传播,对榆树的生长构成危害。为了给榆树治病,1954年开始,学校开始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第二年春天,迁徙的知更鸟像往常一样开始返回校园,他们并没有“料到有什么不幸”。但是不幸很快发生,校园里知更鸟大量死亡。喷药区域变成一个致死的陷阱,这个陷阱只要一个星期就可将一迁徙而来的知更鸟消灭。然而,新的鸟儿再掉进同样的陷阱。在以后的几个春天里,这一情况单调地重复出现。《寂静的春天》是一部划时代的绿色经典著作,它的出版对那些把剧毒杀虫剂作为“杀手银”的人来说,无异于一种挑战。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对卡逊进行了围攻,说她是“极端主义者”。“大自然的女祭司”等,使卡逊承受了不亚于达尔文当年发表《物种起源》的压力。然而,日后的事实却证明了卡逊的预言,这些剧毒物对环境及整个生物链造成的巨大破坏是无法弥补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警示录,由于它的广泛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对书中提出的警告做调查,最终改变了对农药政策的取向,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美国各州也相继通过立法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最终使剧毒杀虫剂停止了生产和使用,其中包括曾获得诺贝尔奖的DDT等。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虽然这些剧毒杀虫剂已从生产和使用的名单上被清除,但人们却仍不得不依赖其他农药来维持粮食产量的提高,有些地方,包括中国某些地区,人们至今仍在非法地生产和使用着被禁止使用的农药。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农药使用不当而发生的死亡事故每年都有上万起,约有150-200万人急性农药中毒。《寂静的春天》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端。由于它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被列为“改变美国的书”之一。《寂静的春天》在阐述了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的同时还告诫人们:关注环境不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众的份内之事。围绕《寂静的春天》引起的广泛争论为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2年6月5日至16日,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地球环境。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又称《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阐明了与会国和国际组织所取得的七点共同看法和二十六项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七点共同看法:①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能在空前规模上改造和利用环境。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②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③在现代,如果人类明智地改造环境,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使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④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⑤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给保护环境带来一些问题,但采用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解决。⑥我们在解决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实现。⑦为实现这一环境目标,要求人民和团体以及企业和各级机关承担责任,大家平等地从事共同的努力。各级政府应承但最大的责任。国与国之间应进行广泛合作,国际组织应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会议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着全体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以这些共同的观点为基础的二十六项原则包括:人的环境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发展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协调一致,筹集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对发展和保护环境进行计划和规划,实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和教育,销毁核武器和其他一切大规模毁灭手段,加强国家对环境的管理,加强国际合作等等。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影响全球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它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在集中分析了全球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的情况,并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1,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2,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3,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这一鲜明、创新的科学观点,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在巴西第一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有183个国家代表团,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总理李鹏应邀出席了首脑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进行了广泛的高层次接触。人类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次大会是在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发展问题更趋严重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在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和发展权,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根本问题上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3项文件。这次大会是继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后,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这次大会的宗旨是回顾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召开后20年来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敦促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做出努力,要求各国要着手落实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
本文标题:第9章社会公德与环境道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