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绪论
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绪论李磊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1)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工程•(4)噪声、振动与其它公害防治技术•(5)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6)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绪论•第一节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二、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及其基本概念•第二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二、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本章教学目的•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识记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及其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环境管理学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第一节环境管理学的概念•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什么是环境管理学?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优化资源配臵,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间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含义2、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二、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点击我们美丽de家园我们美丽de家园环境问题: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气物污染环境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固体废弃物堆弃环境问题的类型:•1.按性质: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二次污染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沙化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矿藏资源衰竭(煤炭、石油)、固体废弃物数量膨胀•2.介质:大气、水体、土壤环境问题•3.产生原因:农业、工业、生活环境问题•4.地理空间:局地、区域、全球环境问题我国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999年全国土地沙化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沙漠迅速扩展上面的资料反映出我国资源形势怎么样?非常严峻森林资源锐减长江流域两岸严重污染的土地面积达70%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一年排放工业废水18、3亿吨,废气1、22亿立方米沙漠正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逼近北京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近40%西部地区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80亿元相当于8次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人口——最大威胁工业化污染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大气污染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机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无节制的开采石油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作出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问题产生过程•原始社会:协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基本协调;•工业社会:不协调;•想一想:什么时候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什么?环境问题的产生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传统上……人是世界的中心,环境只是一个可提供各种资料供人使用的仓库。人类更骄傲无知地认为可用自己的智慧及科技改造环境。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但是……平衡的自然环境是环环相扣的。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混乱,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环境问题的产生当环境受到各种人为的影响时,它便以反馈作用的形式表现出來,形成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人类通过自己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影响环境,改变了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环境问题的产生举例现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切断了鱼、虾、蟹等的回游途径,致使这些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影响,并导致其生活习性发生变化。环境问题的产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改变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致使鱼类受害,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村民在展示一条由于泗河河水污染烂掉了尾巴的鱼。文图均据新华社环境问题的产生森林的大量砍伐,植被的大规模破坏,既能引起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引发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减产,又能造成鸟类栖息场所缩减,鸟类減少、虫害加剧。环境问题的产生土壤的盐渍化、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可降低土地肥力,侵蚀石刻雕像、大理石建筑、金属屋顶、桥梁、铁路、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影响植物及鱼类生长繁殖。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现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是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二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三是不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四是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攫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五是错误的消费观: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总之是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自然关系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我们要兼顾现实和长远的利益,既满足当代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今天二、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及其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两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一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50年代末,谁污染谁治理);•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20世纪70-90年代,外部性成本内在化);•3.把环境问题作为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标志:1992《里约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人类一系列根本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社会的自身行为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的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观念的转变是根本。观念的转变包括消费观、价值观、科技观和发展观直到整个世界观的转变。•虽然不能单纯通过环境管理来达到上述观念的根本转变,但是环境管理却可通过建设一种环境文化来为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变服务。•环境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环境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指导和培育这样一种文化,以取代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并将这种环境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以达到自然环境和谐的境界。•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相对于思想观念的调整而言,行为的调整是较低层次上的调整,然而却是更具体、更直接的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三大组成部分。•从行为主体来说,还可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是总的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令、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2005年3月7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全国政协委员叶青、叶文虎、郑一军、索丽生就“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朱剑敏摄•市场行为是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公众行为则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行为。2007-01-19•这三种行为相辅相成,它们在对环境的影响中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政府行为起着主导的作用,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法令、规章等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所以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所构成的整体或系统。•对这三种行为的调整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和科技手段来进行,这本身又构成一个整体或系统。•由以上的地分析可见,环境管理的两项任务是一项长期补充、构成一体的。•其中环境文化的建设是根本性的,但是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短期内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效用不是很明显,而行为的调整则可以比较快地见效。同时行为的调整也可促进文化的建设。•所以对环境管理来讲,这两项任务不可偏废。•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科技的等手段来进行,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内容。一、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环境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末,即人类社会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到70年代末左右。•这个时期的环境管理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实质上只是环境治理。•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于减轻污染、缓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尖锐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因为没从杜绝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入手,因而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这一时期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环境管理思想和原则就变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即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环境问题诸如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也都陆续凸现出来,加之使用尾部治理污染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是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酿成各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中环境成本外部性问题。•此时期最重要的进步就是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性。所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算、运用收费、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管理成为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和管理办法,并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出版以及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宣言》的公布,标志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人们终于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在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等人类基本观念支配下的发展行为造成的必然结果。•40年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与思考,人们觉悟到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人类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周期评价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的出现和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美国和英国相继开展了能源利用的深入研究,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值得说明的是,生命周期评价后
本文标题:第一章环境管理学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5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