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XX
第七章中国的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第二节环境保护和建设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1、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所发生。总计30余种。——致灾因子多。重要自然灾害洪水、地震、台风、旱灾、风暴潮、病虫害等是影响中国的重要自然灾害,也是中国农牧业稳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产生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太、地中海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多山的环境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板块缝合处);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此外,人口稠密,增加了灾情严重程度。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共17种)9566(共26种)(共31+2种)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全球发生的54起重大灾害中,中国占了8起---6.75/6.5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3次沿海重大风暴潮平均每年7.0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发生面积800×104hm2草原虫鼠害每年发生面积2000×104hm22、自然灾害灾情严重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自然灾害的危害仍十分严重灾害危害严重,影响面广,损失巨大原因: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大国;灾害种类多,危险性大;减灾能力较低。1949—2000年--中国平均每年受灾人口达2亿人以上,重灾年超过4亿人每年死亡人数从数千人到数万人,巨灾年死亡数十万人每年倒塌房屋数百万间到数千万间每年受灾农作物面积达数万公顷每年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到数千亿元**中国的社会制度,使救灾的效果相对显著唐山地震1998年7月,被特大洪水包围的武汉市黄河决口•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决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形成了中国的两大“吉普人”区域?资料1990年以来:年均损失1200多亿元(按1990年人民币可比价计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财政收入的30%左右、高于发达国家数十倍。按此比例,2010年(40.1202万亿¥),灾害损失约达6.5万亿美元×4%=2600万美元≈¥1.64万亿灾害损失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灾害区划看:全国有74%的省会城市、62%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瑷辉-腾冲线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自然灾害的呈现东西空间分异自东向西可以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自然灾害带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公元前23世纪—公元2000年)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界处,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属于地震多发区。中国地震特点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地区差异明显①震灾几种主要灾害概况中国地震灾害倒塌房屋与死亡人口(1949—2000年)台湾地震4.14青海玉树7.1级强震的特点•强震:2010年4月14日7时49:40,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强震,震源深度14km,震中:33.2ºN,96.6ºE,大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在凌晨5:39:57,先发生一次4.7级地震,震源深度6km。•四个显著特点:–地震发生地点靠近城镇(玉树县结古镇),震害现象沿活动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并穿过县城、烈度达9度强;–灾区设防薄弱、土木结构房屋破坏严重;–地形效应和构造效应明显;灾区居民点的分布与发震方向一致,因此,地震造成破坏大,沿江、沿河谷地带房屋震害破坏明显严重。–灾区环境恶劣、救灾难度大。高原反应,交通不便。资料4.14青海玉树7.1级强震的损失•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公布:截至4月20日17时,地震已造成2064人遇难,失踪17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玉树现有35万人,97%为藏族)。•倒塌房屋15,000户,90%房屋倒塌。需安置灾民10万人。•经济损失还未统计出来。估计直接与间接损失在2000亿左右。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损失•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震中映秀镇,震源深度14km。•人员损失(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42人。•四川损失:四川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其中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经济损失(截至2008年9月4日):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资料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哪些与地貌有关的次生地质灾害?•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与地貌有关的次生地质灾害有:•1)断裂与断层,道路被剪断;•2)崩塌;•3)泻溜与滚石;•4)滑坡与滑塌;•5)泥石流;•6)河道阻塞与堰塞湖;资料为什么此次大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异常严重?•原因:•1)震级大:此次地震为里氏8.0级,震级很大,且为主震余震型,多次震动使地表物质失衡,地面断裂,造成严重次生灾害;•2)山地地貌,坡度大:以高中山地形为主,山大谷深(区内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m,最高点四姑娘山海拔6250m,相对高差5470余m),相对高差大,地形坡度陡,临空面发育,沟谷纵横,切割强烈,支沟纵坡比降大,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3)岩性破碎:汶川地区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其中奥陶系、志留系地层大部分缺失,小范围有出露,)岩性变化大,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空间变化复杂,以第四系松散地层及强风化岩浆岩为代表的软弱岩土体分布广泛,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4)地质构造——断裂带:汶川县处于龙门山-茶坪山大断裂带(或九顶山新华夏构造带,或横断山-贺兰山经向构造体系),地震多发,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对岩土体的改造强烈。有一些岩石在以前的断裂多次地震的破坏下,已经是疏松了,所以说在这样大的地震破坏下,就更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这样一些地质灾害。•5)伴随降水:此次地震伴随着降雨,加剧了滑坡、崩塌、斜坡变形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的频率与强度。在一些地方,崩塌体阻塞河道,造成堰塞湖。•6)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农业耕作、采矿、交通道路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开垦了坡地,破坏植被,形成人工临空面或不稳定斜坡,改变了斜坡结构,常诱发斜坡变形,形成崩塌和滑坡。资料水灾: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汛期。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所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洪涝能否成灾,与当地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洪和涝合二为一,统称为水灾当一个地区受灾后,最终很难判断出哪一部分灾情损失是由于洪水泛滥所造成的,哪一部分灾情损失是由于涝渍所造成的有关水灾的历史资料大多对于洪水和涝渍两者不分,人为地分开不符合实际情况②水灾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历来是世界上水灾频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洪水灾害点位水灾居中国各种灾害之首,是造成中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中国水灾直接经济损失(1993—2000年)1949—1965年1978—2000年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向低湿地扩展,特别是东北低湿地开垦和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过度开垦丘陵和砍伐林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尤其是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水源地植被破坏,直接加剧了山洪强度及其影响范围中国水灾格局及其变化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依其强度,可以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其中,台风破坏性最为猛烈(近中心最大风速大于32.7m/s(12级))。台风灾害特征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群发性显著、成灾强度大台风-暴雨灾害链③台风台风使成片香蕉一扫而光中国东部登陆台风分布图(1949—2000年)台风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多数海域从晚夏到初秋形成的频率最大。从月际变化来看,在2月份发生次数最少,然后逐渐增多,8月份发生次数最多,然后从9月份又逐渐减少。台风集中发生在7—10月,占到了总数的68.6%。旱灾: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而导致损失的灾害,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包括农(牧)业旱灾和城市缺水灾害。旱灾灾害链干旱特点: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④旱灾中国是一个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全国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5%以上在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中:旱灾发生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的1/3全国多年平均:受灾面积约为2114×104hm2,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4.9%成灾面积约为912.5×104hm2,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6.3%近50年中国的旱灾发展具有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的趋势1949—1965年1978—2000年中国旱灾变化旱灾空间格局总体呈东西分异旱灾多发区的范围整体扩大旱灾高值中心在牧区较稳定大体都在内蒙中东部附近。在农区,高值中心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由单中心向双中心发展。旱灾格局特征包括沙暴和尘暴主要发生在沙漠及其临近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尘暴形成基本条件:动力条件——强风,春秋较多,春季尤甚物质基础——沙源,沙漠地区及下风向局地热力条件——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其他条件:春季北方地表尚未返青,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不足⑤沙尘暴结构破坏崩塌洪旱灾害地震霜冻低温寒潮沙尘暴机械故障大气污染大风机械故障雪灾垮堤坝农牧区白灾结构破坏生物冻害结构破坏机械故障寒潮-大风-沙尘暴灾害链中国西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沙地、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特别是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裸露,多细沙土,狂风刮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地带形成沙尘天气。中国风沙活动主要路径东北路径、华北路径、西北路径和西部路径华北路径和西北路径是影响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沙尘暴路径由于大量的降雪与积雪,对牧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危害和损失的一种气象灾害。雪灾积雪,强调的是降雪在数量上的危害,作用方式一般为靠大体积面积占用空间,阻塞通道,掩埋地物及靠重力作用损坏人工设施、伤害生物有机体暴风雪,强调雪灾的猛烈程度,一般靠大风挟带雪花和冰直接损害物体和生物,同时间接地靠积雪危害方式产生灾害其他雪灾,包括雪崩、溜山雪、风吹雪等2000年12月,内蒙古雪灾⑥雪灾三大积雪分布区:青藏高原、北疆、内蒙古与东北一带(内蒙古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雪灾高频中心: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西苏旗、阿巴嘎等地区;新疆天山以北塔城、富蕴、阿勒泰、和布克塞尔、伊宁等地;青藏高原东北部巴颜喀拉山脉附近玉树、称多、囊谦、达日、甘德、玛沁一带。西藏雪灾冰雹灾害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亿至几十亿元重灾年(如1993年)受灾面积可达600×104hm2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它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也比较短,
本文标题:第七章灾害与环境XXX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