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三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持续快速协调健康一、什么是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定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体现的,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方针。–它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环境保护法本质的集中表现。理解:–⑴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应该由法律确认,在环境保护法中有所体现。–⑵不能把它同一般的立法和司法原则混为一谈。如立法原则中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司法原则中的以事实为依靠,以法律为准绳,适用法律人人平等等原则。–⑶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法律规范,它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我国环境保护法有那些基本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二、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上曾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概念先发展经济,然后再治理环境“先污染,后治理”。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就是走了这条道路,我国也曾经历过一段“先污染后治理”和严重浪费资源的道路。一种主张:主张应强调环境保护,抑制经济发展。认为环境污染和破坏既然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就只有停止发展。停止发展论其著名代表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有如下基本观点:另一种主张罗马俱乐部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这五种趋势都按一定的指数增长。五种增长的启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要求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品,进而使耕地和工业生产量也以指数增长,工业增长使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它们是人口增长和工业增长的双重产物,因而其增长速度比人口增长和工业增长更快。当时通过计算机模拟,五种增长趋势到本世纪初会达到极限。–由于人类与环境系统存在着发展的无限性和地球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的矛盾,如果增长不停止而达到极性时,便会导致全球性危机和人类社会的突然瓦解。因而,他们提出“必须把经济增长限制到零”,–即所谓“零增长论”。怎样评价上述两种观点呢?两种观点显然都不妥当。–“先污染后治理”论,实际是只重视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发展。–而《增长的极限》虽忽视了人类社会的能动性。但它指出了五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增长超过极限将导致全球危机的警告是具有科学意义的虽然两者完全相反,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都把发展与环境看成是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定义: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协调发展这一原则,正确地反映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比较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基本指导原则协调发展:着重从横向的关系上。即制约发展的基本因素的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可持续发展:则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即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的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意义⑴是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自然生态规律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规律,必须遵循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⑶是保障人体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以人为本3、贯彻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强化环境监督管理⑴加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不仅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效益的统一、–生产力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与解决结构性污染、–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从源头就控制可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⑵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六五”以前,我国实际上都没有把环境保护列入五年规划。这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的总根源。在“六五”计划中,开始列入了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在“七五”计划中,继续列有环境保护专章,规定了“七五”期间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措施;–“八五”计划中的环境保护有了加强。为了保证环境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综合平衡,国家计委和国家环保局于1994年发布了《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从而使编制环境保护计划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方针、实现预期的环境保护目标,保障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它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诱导、约束和协调的功能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有:–奖励综合利用政策,–经济优惠政策,–征收环境资源费政策等。⑷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相当严竣,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科学技术落后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⑸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在我国,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是由于监督管理不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通过强化监督管理可以解决许多环境问题。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1、概念:什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明确了预防和治理的关系,确定了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途径和方式。它要求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要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末然”;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什么要实行预防为主原则?–是由环境问题的本身的特点决定的:⑴消除危害需要时间长,有些甚至是无法补救的;⑵“末端治理”模式的不足:–一是治理成本高,致使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治理难度大,同时存在污染转移的风险;–三是无助于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的减少;–四是造成政府行政监督管理和执法的成本过高。;⑶如果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2、意义⑴可以获得投资省、收效大的效果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用于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实行这一原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⑵可以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消极的应付转为积极的防治3、贯彻⑴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生产的不合理布局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其中–农业生产和资源的开发布局(直接以自然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如农、牧、采掘业)同自然环境破坏有直接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不直接依赖环境,但生产中排放废弃物)同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生产部门的分布,又影响居民点的分布,从而影响城镇分布、人口密度及交通、文化设施分布。⑵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通过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把环境问题解决在建设之前或建设过程之中。⑶积极治理老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治理–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要限期治理,–对逾期末完成治理任务的,应依责令其关闭、停产或转产⑷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⑸加强环境监测通过环境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正式施行----预防为主原则的新突破清洁生产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毒有害材料,减少废物(废渣、废水、废气)和有害物质的产生量;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废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对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旨在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即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有害影响。–对服务来说,清洁生产是指将预防性环境战略结合到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等的设计和提供的服务中。清洁生产的实质,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意义:立法方向的重要转变,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清洁生产,才能彻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与传统的末端治理比较,清洁生产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思想。–第二、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第三、清洁生产体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一、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思想。–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即“先污染、后治理”,侧重点是“治”–清洁生产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选择原材料、工艺路线和设备,废物利用,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侧重点是“防”。第二、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传统的末端治理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基础上,不仅带来许多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而且经济也难以持续增长。–清洁生产要求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大力调整产品结构,革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科学管理,合理、高效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第三、清洁生产体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传统的末端治理,不仅投入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往往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实现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最大限度地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源、原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而且环境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的最大不同是找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结合点。《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贯彻----形成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机制国家经贸委将采取积极措施:–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政策和《清洁生产促进法》配套法规;–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支持力度;–严格环境管理和监督;–继续推进示范试点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和信息引导,树立清洁生产理念,增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树立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生产企业。国家经贸委将采取积极措施:–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政策和《清洁生产促进法》配套法规。组织制定第二批《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对使用清洁生产设备(产品)的继续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制定第二批《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指南》、《清洁生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目录
本文标题:第三章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1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