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红旗渠精神对照检查材料(精选5篇)
红旗渠精神对照检查材料(精选5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红旗渠精神对照检查材料(精选5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红旗渠精神1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40多年来国内前来参观学习的达万人,现在它已成为太行山上著名的旅游胜地。红旗渠的确是一个奇迹,它奇在哪里呢?第一,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耕社会,水是生存的命脉。历史上因水利纠纷,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鸡犬之声相闻的邻里之间,时常发生争斗,有的还开枪动炮,造成死伤悲剧。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将平顺县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是林县人民千百年的梦想,这一梦想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变成了现实,而且主干渠有20公里建在平顺县境内,施工三个月。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体现了山西人民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和风格。第二,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万个,总干渠长达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同时,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等,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山水水。第三,困难时期办大事,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我国。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当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年,尚属“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期间还历经了“文革”十年的曲折及影响。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建成红旗渠如此宏伟的工程,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第四,结束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小旱薄产,大旱绝产,人畜吃水十分困难。红旗渠的建成,功在当代,造福千秋。不仅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红旗渠的建成,铸造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我们回顾总结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平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二、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红旗渠的建设,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创造。杨贵同志多次深入山区,既了解各地严重缺水的状况,又总结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新鲜经验。他在下乡调研中发现,地处深山区的桑耳庄和马家山劈山修渠解决了人畜用水的经验;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修建的爱民渠,解决了几个村的用水问题。在许多典型经验的启发下,他逐步形成了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的思路。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参与群众的生产活动,才能掌握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建渠10年间,参加建设的民工约30万人。领导、群众、技术人员同心协力,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遇到问题同群众商量,相信和依靠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期间,人民群众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牺牲精神,危险中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令人无比感动。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在一个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明知有危险,但为了民工安全,他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起入洞查看,不幸牺牲。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的安全开路。有一次从半崖上掉下来,掉到荆棘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还被磕掉了三颗牙,仍不下火线。建渠的10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81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将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修建红旗渠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它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被发动和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可以改天换地!领导干部要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功的法宝。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发扬光大兴建红旗渠的年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干还是不干?是早干还是晚干?当时的林县县委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早干早受益,晚干多受苦,全县群众为解干旱之苦,迫切要求早干、大干、快干。县委分析了自身的实际困难,提出用精神凝聚力量,号召全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了工程的胜利。任村公社承担渠首截流任务,指挥部派出500名强壮劳力组成突击队投入战斗。截流筑坝需要大量沙石,队员们在羊肠小道上迅跑如飞,脚上磨出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也不停歇。一个月内平均每人穿破四双布鞋,磨烂六个垫肩。最后截流的10米工程,河水翻滚,奔腾咆哮。人们喊着口号把一块块巨石、一筐筐石渣、一个个沙袋同时投向龙口,但随即被激流冲走。几个人将几百斤重的巨石抛下,亦无踪影。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激情满怀,124人组成了三道人墙,手拉手,肩并肩,挺立在寒冷的河水里,在人墙的掩护下,垒起了一块块巨石,贴上了一个个沙袋,填上了一筐筐石渣,终于使大坝合拢,截流成功。红旗渠建设中,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不就是我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吗?这不就是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的传承吗?四、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不讲假话,就会无往而不胜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是红旗渠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同志作为主要领导经常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当“引漳入林”工程开工20多天后,在工地上参加劳动的杨贵同志,发现战线太长,力量分散,工效很低。他随即与民工、技术人员座谈,听取意见;紧急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主要力量集中摆在山西境内20公里长的渠道上,既可尽快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又可减轻山西人民的负担。这样调整力量后,只用3个多月就把20公里的渠道建好。1958年,许多地方刮起了“五风”,不少领导干部被吹得东倒西歪,杨贵同志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1958年夏收后召开小麦产量汇报会,不管上级怎么施压,怎么诱导,他始终说:单产114斤。1958年秋种时,地委要求深翻1米,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这样深翻,必然耽误播种,在受到严厉批评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从实际出发,第二年小麦获得丰收。大办钢铁时,没有矿石的南乐、清丰两县也来林县炼铁,地委要求每县5万人上阵。结果,炼出来的只是一些含硫很高的铁疙瘩。期间,毛主席路过新乡在专列上召开座谈会。杨贵当着省委、地委同志的面汇报了大炼钢铁砍了不少树,铁的产量很低、质量不高,影响秋收等问题。毛主席听了汇报后说:“毁了林又炼不出铁,劳民伤财啊!”“粮食是农民的血汗,那么好的庄稼没人收,烂在地里,农民要骂娘的,那我们就对不起农民喽!”当杨贵向毛主席汇报,大炼钢铁中自己也有浮夸时,毛主席说:“这不怪你。是一股风啊!风吹草动,风旋树摇哇。风来了,你不顺风走,风会把你吹倒,甚至会把你吹到大峡谷里去的。”第二次郑州会议时,毛主席就公社规模,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办食堂等问题召开座谈会,杨贵同志也参加了。他把看到的问题如实地向毛主席汇报,再一次受到毛主席的赞许。还有两件事也充分反映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最终能够坚持真理、纠正错误。1961年7月,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同志批评红旗渠建设是“左的阴魂不散,死抱着红旗不放”,“杨贵是个死官僚”,要撤销他的职务。小组讨论时,林县县委组织部长路加林说:领导同志对林县的批评不符合实际。这位领导很生气,确定撤销他的组织部长职务。随后,通知各县县委书记参加会议。杨贵同志到会后即找到地委书记提出三条意见:第一,组织部长的意见是对的;第二,不同意撤销这位组织部长的职务,如果修建红旗渠是错误的,责任在他,由他承担;第三,请地委将他的意见报告省委和党中央。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杨贵同志介绍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及修建红旗渠的意义,并表示不同意撤销组织部长的职务;提出对当前农村出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只责备下边。他的发言得到与会同志的理解。这位领导同志在派人作了调查之后,承认自己批评错了,不久就恢复了那位组织部长的职务。1962年11月,上面派人来
本文标题:红旗渠精神对照检查材料(精选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1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