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整理的乘法表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设计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实际内容,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教学主要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挂图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5=65×5+45×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48×3-45×3可以写成(48-35)×3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虽然在例题中没有出现,但现在这个知识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使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2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54—55。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1、口算ab(2+8)×52×5+8×5(2+10)×32×3+10×3(9+11)×69×6+11×6(12+18)×512×5+12×5(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二、指导探索:×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算式:(64+26)×264×2+26×2(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算式:(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三尝试讨论: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2、验证发现:(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四、反馈调节: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42+35)×2=42×+35×27×12+43×12=(27+)×15×26+15×14=()72×(30+6)=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64+36)×864×8+36×8(28+32)×728×7+3215×39+45×39(15+45)×3940×50+50×9040×(50+90)74×(20+1)74×20+7425×(17+3)25×17+25×3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学生选题计算。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3、解决实际问题:(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五、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3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二、展开探索过程1、初步感知。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2、类比展开。(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板书:(100+60)x6=100x6+60x63、体验感悟。(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4、提示规律。(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板书:(a+b)xc=axc+bxc(3)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三、巩固内化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42+35)×2=42×□+35×□27×12+43×12=(27+□)×□15×26+15×14=□○(□○□)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出示:72x(30+6)=齐说答案。出示:(25—12)x4=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48+52)×1348×13+52×13□40×5+2×55×(40+2)□75×(19+1)75×19+75□40×50+50×9040×(50+90)□27×(16+30)27×16+30□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四、总结回顾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4教案内容:一、课题:《乘法分配律》二、主要讲解的内容: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习题三、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
本文标题: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24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