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三年级科学2022年度精编教案参考
三年级科学2022年度精编教案参考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和方法。科学探究不是简单的学习科学的过程和套路,而是学生整合观点、智慧和思维的丰富的科学实践过程。学生探索科学问题、寻求答案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以下是网友整理的初三科学教案。欢迎咨询!三年级科学教案1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3.冰还是水吗?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三年级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二)自主学习:1.生命离不开水。(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三)课后作业: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三年级科学教案3教学要点:让孩子们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观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状。教学目标:1、了解云(天气)。2、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3、学会放松。教学过程:1、引入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时间看云的?今天就让我们到校园中好好的欣赏一下变化无穷的美妙的云!2、观云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状的?他们的大小一样吗?让孩子们充分地去观察去感受。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你们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云是由什么形成的?它们总是白的吗?当运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三年级科学教案4教学要点:让孩子们坐在一片草地上,观察并记录他们所见的东西。教学目标: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动物。2、研究技能:使学生描述他们的所见,使观察变得敏锐。3、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敏锐度。4、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且反应迅速。5、讨论垃圾问题。教学准备:白纸、铅笔。教学过程:1、引入带孩子们到“研究”区。师: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呢?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2、指导学生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种动植物的种类,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可将不知道的动植物名字编号,如:小草1、小草2。活动开始。3、汇报交流a、在草地上发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b、将学生在草地中发现的动物和植物的总数合计。c、讨论交流:非生命物体(基层—泥土、石头)、植物和动物。4、小结正如同学们在研究中见到的那样,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许多植物和动物生活在草丛中,它们的量实际上要比同学们列举的多,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动物。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个群落。
本文标题:三年级科学2022年度精编教案参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2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