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以不同的特色诠释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3354,让游客无论站在哪里,眼前总有一幅完美的画面,表现出对苏州园林的欣赏和依恋。今天网友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下册《苏州园林》的部分教案。让我们来看看!七年级下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1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二、朗读课文要求:掌握字的注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三、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学生提问,共同探究。提问:这是1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提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由同学讨论,教师归纳。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提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讨论归纳: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描写的。提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第2段是总说,其他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以上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提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归纳: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3段为例作分析。提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归纳: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二、学习本文语言的多样性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提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提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提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同学们找找看。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三、语言的特点提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1、准确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玩赏、欣赏、观赏)2、周密请说出以下各句划线词的作用。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3、精练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音调为色彩。提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的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四、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苏州园林》教学要点本文是1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教学本文,要抓住以下两个重点:(一)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经过周密观察,准确把握园林特征,按照园林建筑的内在条理组织材料,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写说明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准确把握客观对象本身的特点。本文要介绍的苏州园林是我国最著名的园林建筑,共有一百多个,颇负盛名的也有十来个。这些园林集中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巧夺天工,争奇竞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要在1短文内详细介绍苏州园林,一定要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以简驭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作者叶圣陶,原是苏州人,“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而且有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把各个园林加以比较分析,透过各个园林独出心裁的布局,找准了它们异中之同的特征,以精练、简洁、浅显的语言加以说明。文章指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文章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阐述每一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使各种材料博而不杂,均有归属,丝丝入扣,并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后面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领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和分析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串全篇,联结园林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文章各部分先后有序,联结自然,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如文章写假山、池沼这一节,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着生气。举凡有关景物,均循序渐进,一一写来,有条不紊。这节如此,其他各节无不皆然。经过有合有分的反复说明,园林的特点阐述得十分透彻,留给读者的印象也十分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用心体会精细周密的观察是写说明文最重要的基本功的道理,培养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及其内在规律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对文章组织结构的分析研究,彻底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有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二)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法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写作特点。本文是1说明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议论来分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就记叙景物而言,它的手法与游记有很大的区别。游记描述景物,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某个固定的角度观察环境,或者移步换景,境随人迁。本文则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记叙景物如登高鸟瞰无遗,像中国画透视画法那样,一应园内景物,大至假山池沼、亭台廊墙,小至阶边丛草、门窗图案,都可一一摄入镜头;又如守望一年四季,任何时候的景物,如夏秋季节“鱼戏莲叶间”的动人情景,花时不同的花树相继开放,香飘四时的美好印象,都已一一呈现笔端。文章的记叙语言简洁、生动,赏心悦目地表现出景物的形象。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这些地方,稍加点染,便显得生意盎然,沁人耳目。类似例子,俯拾皆是。文章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又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使人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如文章指出,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因为园林不是图案画,而是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这使人想起黑格尔所说的话:“当然也还有一种造园艺术,以复杂和不规则为原则”。作者抓住园林和绘画原理的相通之处进行分析,他的看法是很能给人启示的。有的时候,虽未明点出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如文章叙述园林中常有花墙隔、廊子界,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使园林建筑显得波澜层叠,气势纵横。这实际上启示读者认识到,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分析说明,大大增加了行文的情趣和魅力,能丰富读者关于园林建筑的知识,启迪读者的智慧,陶冶读者的心灵。教学本文,要加强写法和语言分析,使学生体会到本文为了准确介绍苏州园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借鉴课文写法,提高写作水平《苏州园林》教学反思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语文《苏州园林》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28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