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歌意境教学教案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整理的诗歌意境教学教案精选多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诗歌意境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2.熟读成诵,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教学重点、难点:诗句的深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月夜》作品简介:《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但后来长期写作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收入《秋明集》,主要新诗作品有《月夜》《落叶》《三弦》等文本赏析: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萧红墓畔口占》作品简介:《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创作背景: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年),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其作品有《望舒草》、《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文本赏析: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的告慰。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名家推荐: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蓉《大学语文(B版)》:“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萧红墓前,诗人应该内心有一些和萧红的对话,但此时已无须说出。“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短短的四句诗蕴含着诗人对生命的思索和慨叹。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孙维屏《中国新诗名作赏读》: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本诗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有人评李金发和戴望舒时,称戴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远远高于李。从《口占》一诗所具有的古典诗词的意味来看,这种评价不是没有根据的。诗歌意境教学教案2古诗教学要创设出“意境”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原底社区中心小学张玉芳小学阶段,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几十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其中不乏写景状物、叙事抒情、咏物寄意之作。毋庸置疑,每一首诗几乎都是一副精美的图画。那么如何让学生心领神会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创设出诗中的有“无穷之味,不尽之意”的意境,铸造心灵,陶冶性情,进行审美教育。教学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生动的语言描述。古诗教学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者、诗人及学生三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必不可少,它的贯穿课堂始终。如学《梅花》一首诗时,我用了如下导语:“同学们,在冬天,当百花早已凋谢时,有一种花却在不被人注意的墙角里独自开放,她昂首挺胸,不怕风霜严寒,也不怕受到人们的冷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如此导入新课,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的头脑里已经对傲雪凌霜的梅花有了初步的印象,激发了他们的兴趣。2、精彩的画面展现。一般来说,古诗所描绘的人、事、物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加强直观性,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我绘制诗意画、放大插图,运用幻灯片、电视录像片,使用图景再现诗的意境,使儿童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我绘制了彩墨画,突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讲《暮江吟》这首诗时,我用了两张幻灯片:落日余晖、新月强弓;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出示了松下问童子图……精彩的图画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使他们更直接更迅速的理解了诗的大意和体验到诗人的情感。3、美妙的音乐陪衬。音乐美在诗歌艺术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音乐表现力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诗歌语言具备节奏感强的音乐性。所以教学中适当用音乐能去的良好的效果。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之前,自制录音带,配上略带抒情的钢琴曲,朗诵“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让学生边听朗诵,边欣赏乐曲,体会清新自然的暮春景色和儿童那种浪漫的生活情趣。4、多姿的美读训练。美读时学生与诗人发生情感共鸣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地吟诵诗歌,缕缕情思便会从他们心底萦绕而上。我国的格律诗容易调动学生情感,它讲究对仗,押韵,平仄,读来朗朗上口,嘤嘤成韵,机具音乐美,令人百读不厌。因而更应让学生多朗读,细品味。比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可先范读,以情真意切吸引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深情,节奏宜舒缓。“故人西辞黄鹤楼”乃叙事,朗读音调可稍低,“西”、“三”各在句子中间,应读重音。后两句写景,但从空阔恢宏的景象中却渲染出作者真切浓重的感情,“孤”、“远”可重读,表现故人独自远行和诗人寂寞惆怅,“碧空尽”要读成升调,朗读最后一句应渐慢,音量渐弱,显示舟行渐小,缓缓地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天际流”三字应读得轻柔舒缓,如静静的流水,表现出绵绵情意,力求生止而意无穷,情不尽。教者可范读,指导朗读(集体、个人、小组等),反复训练,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情景。5、大胆的想象力的培养。对我国古典诗歌研究颇有建树的袁行霈教授指出:意境是主观情意、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足以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因此,古诗教学中应让学生大胆想象。比如学习《马》这首诗时,让学生大胆想象大漠的空旷壮阔,燕山的清凉幽静……启迪学生思维,在反复吟诵之后闭上眼睛细细体味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图景,将一幅精美的图画展现在头脑中,从而正真入境,陶醉其中。这样才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意境教学教案3学习目标1.了解把握诗歌中常见诗歌意象、意境。2.掌握鉴赏意象、意境的方法。3.掌握解答诗歌意象意境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学习重点、难点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知识链接--自主预习1.意象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蕴涵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如“柳”、“菊”、“竹”、“梅”等。2.意境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①意境种类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静谧、幽清、恬静、婉转、朦胧、明净、繁复——绚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瑰丽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优美②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常用术语)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寒、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3.意境之方法攻略(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方法点拨:①在分析景物(意境)形象时通常是以下几个步骤:⑴提炼意象;⑵概括意象特点、氛围(意境);⑶剖析作者思想。②答题步骤这首诗通过()意象,或描绘出()图景画面,营造出了()的氛围,抒发(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学习过程:典型例题解析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①本诗通过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等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了一幅明净绚丽轻松和谐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tí]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案:①全诗通过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2分)②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内涵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2分)③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2分)合作探究案根据以上两首诗分析讨论并总结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解题思路:⑴提炼意象;⑵概括意象特点、氛围(意境);⑶剖
本文标题:诗歌意境教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4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