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实用4篇】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实用4篇】【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实用4篇】”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小学数学教案篇【第一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4~25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数字的加法。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及看图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读写加法算式。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将加法的知识运用于生活。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纸片。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利用PPT呈现图片和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师:小朋友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2—5的分与合》,先一起来回顾一下。(PPT呈现图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2—5的分与合》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1~5的加法》奠定基础。)二、观察图片,展开新课创设情境,用PPT展示图片。师:在公园门口,我们经常看到卖彩色气球的,非常漂亮。我们看图片上就有一个小丑在公园里卖气球(学生初步感知图中有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下一页PPT,提出问题(图片中小蜜蜂提出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师:图中一共有多少气球?生:四个,小丑右手有3个红色的气球,左手有1个绿色的气球。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纸片代替气球,表示一下图中我们看到的气球。(之后电脑演示用圆纸片代表气球的过程。)师:大家刚才表现都很好。我们看到,算气球的总个数就是把左手的气球和右手的气球放到一块儿,也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的动作,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师: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示合起来的过程(教师板书“+”,并带领学生读一读)。把3和1合起来,我们就能用加法来表示(板书:3+1=4)。读作:3加上1等于4(强调:“+”为加号)。[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到数字的加法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加法算式的写法及读法。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下面我们听一听这个式子中“+”和“=”的介绍,希望小朋友能理解并记住它们。(PPT播放小视频)[设计意图]:通过动画使学生对“+”和“=”更深入的理解。师:对“+”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问题(PPT动态呈现小丑交换左右手气球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式子重新表示气球个数)。师:小朋友刚才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看松鼠一共有几只?[设计意图]:数气球个数的例题,是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借助于上一节学习过的4的分与合,引导列出加法算式。数松鼠个数的例题,使学生借助于5的`分与合,列出算式。三、知识应用1.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2.在方框中填入正确的数字。3.先用摆一摆,再填得数。4.思考题。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练习五:第1,2题和第6,7,8加法部分习题;2.《同步练习册》第三单元《加法》练习。板书设计加法3+1=41+3=4读作:3加1等于4读作:1加3等于4小学数学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称物品,认秤。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2、贴标签。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3、补标签。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复试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6000克=()千克3g=()g4吨=()千克6000t=()g4千克500克=()克3吨70千克=()千克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教学反思:小学数学教案篇【第三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材简析]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2。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3。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1.CAI故事引入。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CAI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CAI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评: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故事情境,通过两位主人公零乱和整齐的书桌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类的好处。再以主人公贝贝寻求帮助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同时有机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4)CAI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独立操作,然后与他人交流是怎样整理的,符合刚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把具体的操作行为和抽象的言语概括相结合,令操作活动富有成效。]二、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1.购物中的分类。(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2)CAI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3)CAI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4)学生汇报。(5)CAI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2.交通工具的分类。(1)CAI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同桌学生互说。(2)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3)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学生正确分类后,CAI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评:从超市购物装袋到为各种交通工具分类,教师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分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分类的理解。教师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CAI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三、走进大自然,掌握分类方法1.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3)学生汇报,CAI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2。CAI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评: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分类,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四、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帮助呢?明天上课时告诉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评: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教学的终结,而是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开始。课末,教师让学生带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积极心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体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总评]1.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本文标题: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例【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7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