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青藏铁路环境管理工作情况介绍
1强化环境管理努力建设高原生态环保型铁路----青藏铁路环境管理工作情况介绍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代表:现在,我代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就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境管理工作作一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项目概况青藏铁路由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已于1979年建成,1984年投入运营。新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由北向南跨越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总长度达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m,穿过多年冻土区路段55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里程最长、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面临前所未有的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工程极为艰巨。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总工期6年。施组设计方案为: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分段建设、分段铺轨。01年展开格尔木至望昆段施工,同时建设冻土工程试验段;02~03年重点展开唐古拉山以北段冻土工程施工,02年铺轨至望昆,03年铺轨过风火山;04年重点展开唐古拉山以南段工程施工,在保持格尔木向拉萨方向铺轨安全高效推进的同时,在西藏安多增开了一个铺轨基地,6月22日开始向拉萨和格尔木方向同时铺轨,形成南北双向三面推进之势;预计05年年底全线铺通;06年全线配套;07年7月1日前全线建成通车。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十分重视青藏铁路建设,国家成立了青藏铁2路建设领导小组,铁道部也设立了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青藏铁路是公益性铁路首次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建设项目,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青藏铁路公司,代表铁道部履行建设和运营管理职能,同时,为加强建设的现场管理,在格尔木设立了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青藏铁路建设在铁道部的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青、藏两省区大力支持下,进展顺利,成绩喜人。二、环境背景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具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地处我国及南亚“江河源”区的青藏高原,高原内部水热条件的差异,形成了由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组成的高寒生态系统,其中,广泛分布的高寒草原在亚洲和世界高寒地区均具有代表性,至今还基本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演变过程;二是具有丰富的珍稀特有物种。青藏高原上动物物种虽少,但珍稀特有种多,种群数量大。哺乳动物特有种11种,占总种数的68.7%,鸟类科特有种7种,占总种数的23%,高原植物特有种80种以上;三是具有多样的自然景观。沿线自然景观呈现出高寒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更替,既有由这些生态系统组成的水平地带系列,又有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冰雪带等垂直带系列,同时,在水平地带系列中,还间布有一定面积的湖盆、湿地及缓丘构成的原始高原面,更增加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四是生态环境极具脆弱性。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缓慢,致使沿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低温和短促的生长季节使寒冷地区的植被一旦破坏,恢复十分缓慢,而且将会加速冻土融化,引起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3因此,青藏铁路可谓是国内铁路建设项目中所遇环境问题最多、环境敏感程度最高的建设项目。面临着高寒植被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高原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多年冻土环境和沿线自然景观保护等新课题。其中野生动物、高寒植被和多年冻土环境的保护,由于基础研究资料匮乏,成为青藏铁路环保工作的难点。三、环境管理主要做法1、更新建设管理理念将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维持高原生态系统自我平衡、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青藏铁路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铁路建设中,我们提出了“确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影响,铁路两侧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生态环保型铁路”的环保总体目标。为确保环保工作总体目标的实现,我们对项目建设管理理念进行全面创新。将环境管理列为建设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工程建设质量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提出了实现质量、环保“双优”的建设管理目标,采取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实行全面系统化管理,严格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和“三同时”制度,分解、细化环保工作的总体目标,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层层予以落实。2、做好环境保护规划为高质量完成青藏铁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面做好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水利部以及中4科院等专家的指导下,铁道部积极组织环评单位,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要求,邀请中国环科院生态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西高所、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中铁西北院、青海省林业局、西藏林业局、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参加环评工作,充分利用它们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多年冻土等生态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储备,深入实地、全面考察、科学论证,编制了“青藏铁路格拉段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通道专题报告”、“色林错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专题报告”,完成了整个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及报批,提出了铁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方案。铁路建设中,我们严格落实了各项环保要求:一是在设计选线上,防止阻断各生态系统内的物流、能流和基因流,减少区域地表结构现状的改变。例如:为保护黑颈鹤栖息地,放弃了线路经由林周蓬波方案,选择了投资更大的经由羊八井方案;对于无法避让,必须经过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路段,在设计上进行了多方案比选,将工程活动尽量局限在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二是采取各种有效工程措施对策,减少铁路建设对各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例如:为尽量减少铁路建筑物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干扰,在调查研究沿线野生动物习性和迁徙规律的基础上,设置了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为不破坏草地、湿地及多年冻土环境,大量采用了以桥代路、块石通风路基、碎石护坡等工程措施;规划建成后的沿线车站将采用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环保型能源取暖;车站的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客车采用封闭式车体,车上垃圾装袋,运至高原下交车站集中处理;采用中心站管理模式、5远程自动化控制以及机械化维修,减少沿线组织机构和人员数量。三是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严格控制施工临时用地。铁路建设中,我们加强了现场调研,在取弃土场、砂石料场以及施工场地、营地的选址、路基土石方的调配上,不断优化、细化和完善生态环保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破土面积和破坏景观。3、创新环境管理模式在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引入环境监理制度,建立起由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单位具体落实并承担责任、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施工环保工作日常监理、环境监理单位实施全面监控的“四位一体”环境管理体系。在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建立了由指挥长主管,工程技术部负责环保技术的优化和环保实施方案审查、工程监理部负责环保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合同财务部负责合同和资金管理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全线各施工单位均按照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要求,建立了由局指挥部领导挂帅,环保部门主管、项目施工队专职环保人员具体负责的两级环境管理体系和自上而下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形成了一个纵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横向分工合作、协调一致、职责分明的管理机构统一体。制定和完善了以“施工期环保管理办法”为主体,“设计优化规定”、“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管理规定”、“监理管理办法”、“优质样板工程评选办法”等一整套与之配套和相关的管理办法,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法规性文件。建立了包括环境监理工作制度、环保措施审查制度、临时工程核对优化制度和环保奖惩制度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体6系,把环保工作纳入“优质工程”评定范围,对优质样板工程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同时,还积极主动寻求外部监督,联合青、藏两省区环保局与各施工单位签订环保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管理的制约机制。建立了“环境保护实施记录”、“环境保护计划报审单”、“期中环境保护质量评价表”、“环境保护验收单”、“环境监理通知书”、“环境保护整改验收单”等环境监理工作过程的见证性文件,使铁路建设中的环境监理同工程监理有机结合,有效的控制了施工中每个阶段或每个环节的环保工作质量,保证了环境监理工作体系的有效运行。4、提高建设队伍环保素质项目施工阶段,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组织编写施工环保手册,先后8次组织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环保知识培训,培训涵盖全线所有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各施工单位也按照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组织了对内部所有员工进行不同层次的环保知识培训,并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工点实际制定有详细的“环保作业指导书”、“环保措施要求”、“环保工作程序”或“环保实施细则”等,在沿线竖立环保宣传牌和提示牌,形成了一条寓教其中、生动亮丽的环保宣传风景线。“家住长江尾,来到长江头,保护长江源,就是保护家乡水”、“让蓝天常在,让碧水常流”、“珍爱高原千古植被,来日回首一生无悔”、“争当建设英雄,不作生态罪人”的宣传标语深入人心,营造了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参建7人员身处雪域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把保护青藏高原的一草一木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有效提高了参建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5、强化环保科研攻关和技术工艺创新针对铁路建设中面临的许多前所未有的生态保护难题,我们积极组织科研攻关和技术工艺创新。一是针对青藏高原植被很难人工恢复的技术难题,组织国内植物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组成科研攻关组,在沿线沱沱河、安多、当雄等(海拔4500米以上)地段,开展高寒草原、草甸的人工再造与恢复技术试验研究,现场试验施工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已获成功,开创了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例。同时为充分利用施工中铲除并保存的路基基底、桥涵施工场地地表草甸植被,组织科研人员和施工单位开展移植工艺试验研究,取得成功,总结成工法、工艺,用于指导全线草皮移植施工。二是针对如何最大限度降低铁路建设对沿线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组织国内高原野生动物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野生动物通道措施设计方案,在全线设置了桥梁下方、路基缓坡和隧道上方等三种形式的野生动物通道33处,沿线路累计宽度达59.84公里。野生动物通道的建设,填补了国内工程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研究和实践的“空白”。通道建成后,我们持续开展野生动物迁徙观测和通道功能评价工作,及时完善野生动物通道功能,为野生动物尽快适应新的迁徙环境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开辟野生动物通道达到了预期效果。三是针对如何保护湿地、湖泊环境,在线路经过的湿地地段,采取了逢沟设桥涵、增加小桥涵密度、路基抛填片石、换填渗水材8料等措施。在错那湖沿湖路段工程施工中,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生态环保专项施组方案,有效控制了对错那湖及湖畔湿地影响。四是针对如何确保多年冻土环境稳定的难题,我们大力开展技术攻坚,依靠技术成果指导设计和施工。通过科研试验,总结创新出如片石通风路基、片石通风护道、碎石护坡、热棒路基等多种保护多年冻土环境的工程措施,并大量用于铁路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在桥梁桩基施工中,大量采用旋挖钻干法成孔,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减少施工对多年冻土环境的热扰动。四、环保工作成效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建设者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本着对历史和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创新,积极、正确应对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极端恶劣的施工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各项环保措施在“四位一体”环境管理体系和有效管理制度下得到了全面落实。环保工作成绩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认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以生态保护为重点,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保护了沿线高寒植被、多年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青藏铁路建设中的环保工作在国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居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作用。五、几点体会青藏铁路建设环境管理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做好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一是要努力增强建设队伍的环保意识,这是搞好建设项目环保工作的基础。全体建设者环保意识的增强,不仅可以提高
本文标题:青藏铁路环境管理工作情况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3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