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高中阶段学习的难度、强度和容量增加,学习的负担和压力明显增加。再也不用依靠初中老师的填鸭式讲课、看管自学、命令式作业了。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和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来看看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吧!欢迎咨询!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1教材分析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学生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教学难点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设计思想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3.辅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4.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一、导入课文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1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的投放)(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二、走进陶渊明(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①第一段:归--悲――追――非。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5.小结:鄙弃-,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意思对即可,下同)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⑶、角色朗读第三段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4.师生对话。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⑷、默读第四段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评比标准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三、课堂小结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20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1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2.师生∕生生对话。(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
本文标题: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0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