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海地区的无限敬仰,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表达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志向。理解诗中提到的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来看看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一册的教案吧!欢迎咨询!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教材分析: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教学目标: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教学构想: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简介延安。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四、质疑解疑。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5、指名朗读第四节。“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7、轻读第五节,理解:“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8、读第六节,理解:“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五、总结课文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2、指导感情朗读。作业设计: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板书设计: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5-延安,我把你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2.学生初读全诗。(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4.再读全诗,质疑。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五、总结1.教师小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六、布置作业l.抄写这首诗。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抓住李大钊神态、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质疑“回忆”。1、板书课题。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二、初读感知,理清“回忆”1、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①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②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③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2、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3、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运动。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他成了军阀、-的眼中钉。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但是,他始终没说一句有损于党的荣誉、有损于革命利益的话,没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表现了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的革命气节。4月28日-绞死了李大钊。李大钊同志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了一生。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他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三、走进“回忆”,了解被捕、1、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①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②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③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④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2、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①“我哪能离开呢?”是什么意思?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②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③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④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⑤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⑥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⑦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⑧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3、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①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②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③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④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⑤“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⑥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⑦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⑧齐读。4、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第二课时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0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