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地理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教学解析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汤国荣一、课程标准要求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活动建议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一个观念二大内容三大能力四种方法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空间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主题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三、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比较人教版旧教材1.人口再生产2.人口数量与环境3.环境人口容量4.人口迁移与环境5.中国的人口迁移人教版新教材1.人口的数量变化2.人口的空间变化3.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民工现象湘教版新教材1.人口增长模式2.人口合理容量3.人口迁移4.地域文化与人口宏观内容人教版旧教材四大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人教版新教材三大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湘教版新教材三大类型高-高-低模式(原始)高-低-高模式(传统)低-低-低模式(现代)微观内容人口增长模式人教版旧教材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影响中国人口迁移(详)人教版新教材概念分类影响因素(简)问题研究(民工)湘教版新教材概念分类影响因素(详)影响(未涉及)微观内容人口迁移人教版旧教材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四大影响因素合理容量人教版新教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三大影响因素湘教版新教材环境的限制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特点)微观内容人口合理容量四、省教学要求的确定1.1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要求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2.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3.根据资料,分析我国和当地人口的发展模式。4.分析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进一步提高读图和分析能力。5.分析世界、我国和当地人口资料,增强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发展要求1.根据资料,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其形成原因。2.分析我国和当地人口增长的现状,认识目前我国人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只是作为一种课外学习探究的内容。1.2人口合理容量基本要求1.了解“人口爆炸”的含义。2.了解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3.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4.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人口容量的自身特点。5.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关材料,进一步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6.认识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人口发展的意义,增强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发展要求科学地认识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说明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仅作为分析资料,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2.对地球的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估计因分析指标的差异,其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因此不宜作定量的分析要求。3.对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分析不作定量要求。1.3人口迁移基本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3.知道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4.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5.阅读、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图表资料,增强对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发展要求1.了解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调查和分析本地区人口资料,探究本地区人口迁移特点,提高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说明1.可以适当增加有关我国人口迁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内容。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学生课外学习内容。1.4地域文化与人口基本要求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2.举例说明外国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发展要求树立发扬中国文化优良传统,屏弃传统陋习的观念。感悟: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增长和迁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四、对本章教学的几点思考1、立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搞清基本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等。理解基本原理:人口增长模式、影响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因素等。一定区域环境资源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适度人口规模图解法2、结合区域地理,在特定的环境中应用相关的基本原理从影响因素入手综合分析某一区域(日本、新疆、浙江等)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从区域环境特征(自然和社会)分析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原因。(上海)回忆或提供区域背景材料(文字或图片)3、教学留白,给学生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1)收集教学资源:当地人口三率的收集分析、外来民工的调查分析等。(2)绘图与析图(不同类型的统计图)。(3)问题讨论:典型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分析。(4)撰写人口方面的小论文(研究性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一动、画一画、算一算、想一想、归纳、总结、感悟,注重过程教学4.倡导“情境-互动探究”教学方式设置情境引发问题提供信息开展活动获得结论“情境”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是美洲“新大陆”等尚待开发的殖民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一反历史上向落后殖民地移动的现象,而变成大多移向富国。(配上图片则更佳)“问题”你能说出有哪些主要因素在支配着人口迁移和流动吗?“信息”课文文字材料、图表、网址等课堂教学活动“闯关东”与“雁南飞”材料(略)讨论问题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课外调查活动调查学校所在地近两年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用电子表格软件建立一个工作表,处理调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份调查分析报告杭州市某住宅小区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情况调查表(2006.1~2006.12)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现从事工作原户口所在地流动原因离开户口所在地的时间获得结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户籍管理政策的改革,流动人口数量增加,流动原因趋于多样化人口移动的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移动人口以男性为主◆从年龄构成看:移动人口以中青年人为主◆从移动距离看:以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为主◆经济因素:对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影响很大◆气候等自然因素:通过影响生活、生产,影响人口流动,并成为经济发展条件下新的人口流动因素◆文化教育因素:“高考移民”……传统地理教学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依赖于现存的教参与教案选;(2)只备教材,不备大纲(标准);(3)没有充分收集有关的地理资料与信息;(4)忽视学习活动的设计;(5)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6)为显示方法而准备方法;(7)多媒体的设备没有和谐地融入整体的教学设计之中。5、整合课程资源,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1、课程标准2、教材(地图册)3、教参4、教辅资料5、地理信息(媒体、网络、专业杂志等)6、学校地理资料库(筹备完善)7、学生经验8、环境资源。。。。。。对教材的处理意见1.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备课活动中应认真研究、充分挖掘2.作为教师应熟悉多套教材,吸取各套教材的优点,重组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3.尊重教材,但不惟教材,以审视的眼光,选择教材内容4.可结合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丰富充实教材内容5.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正文图像活动阅读材料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应灵活整合.湘教版新教材的结构正文:用以说明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特征等。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内容,应加以很好的落实。图像: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地理教材改革的一个鲜明趋势是地理知识的图像化。由于文字表述的局限性,有些地理知识,如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等,必须借助于图像来表示;有些地理知识,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地理过程等,通过设计出合理的示意图则一目了然。活动:活动在新课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思考活动:让学生课堂个体完成;探究活动:让学生合作讨论完成;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阅读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一般供学生自学,课上只作重点点拨,或难点解释。一般不作考核要求。但有些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对后续教学具有较大的基础性,应加以特别关注。如必修Ⅰ第一章中的地转偏向力、地方时、晨昏线等。有的是相关活动的内容载体,开展活动时,应引导学生进行认真阅读并加以应用,如必修Ⅱ第二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可能是教材编写时出现的不合理之处,教学时应根据需要灵活处理。教师可了解多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吸取各套教材的优点,重组教材内容或呈现方式人教版:读图思考鲁教版:情境问题、单元活动中图版:章首课题、节首探索教学内容可重组,案例、活动、图片可更换(1)选取其它版本好的案例、活动、图片加以替换;(2)选取学生近距离的教学内容和案例;(3)选取时效好的教学内容与案例。案例、图片(景观图)并不是教学内容的本质性的东西,只是用来说明地理概念、原理的辅助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四套教材的浏览网址人教版:人教网中图版:地图教学网鲁教版:地理阶梯网湘教版:湘教网对教参、教辅等的几点看法1.相对于教材而言,教参编写比较粗糙,各章体例很不统一,捡拾了大量旧教材的教学内容,使用时应小心谨慎。教师应更多地钻研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吃准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2.目前,教辅市场还没理想的教辅图书,多由“旧教材的版本”改头换面而来,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理念,有待逐步完善。教师应有选择地加以使用,否则会极大地增加教学负担和学生学业负担。3.重视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如教学软件库、基础课件库、地理试题库、学生成就库等等。新课标地理学习的七大目标1、学会欣赏: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养育特征和多样性,了解其地理背景;2、学会思考: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和规律,并且能够运用于解决新的地理问题;3、学会分析:能够描述和图示基本的地理过程,了解地理要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抓住主导要素;4、学会综合:要能够透视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及其形成的整体性特征;5、学会积累:即对地名、位置、类型等百科性的知识要有一定的储备;6、学会合作:在学习中善于倾听同学的意见,会妥协,以形成共同的解决方案;7、学会决策:在解决地理问题时要能够综合考虑相关利益各方的观点与要求,权衡利弊,作出合理而公正的判断。(人教社教材研究所-----丁尧清)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教研室汤国荣0575-89059765850708zjsxtgr@163.com
本文标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