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济南有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所以,说到济南,就必须说说它的景观。来看看七年级上册的语文版教案吧!欢迎咨询!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2.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2.教学难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导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肃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肃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板书课题。二、作者及作品简介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为什么文中的情那么浓。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多媒体)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四、研讨思考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2.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哪些景物?写对济南的总体感受:“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的远山,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研读与赏析1.整体感知。学生速读第一、二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并自主解决。(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与北平相比--无风与伦敦相比--响晴与热带相比--温晴(2)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有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把去掉和不去掉的句子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3)教师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2.自由探究。学生朗读后,思考体味以下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模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是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一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⑤“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得冻上”的原因。(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2)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3.合作探究。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2)作者紧扣这一点,用第二、三、四段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五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3)作者拓展想象,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4)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5)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二、体验反思1.质疑交流。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一下,在写法上本文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2.拓展延伸。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写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三、布置作业请你仔细观察北京冬天的景物,倾注你的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四、板书设计12.济南的冬天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暖--贯串全文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阳光朗照下的山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2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1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学习者分析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教学设计《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来教,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论依据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D.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过程与方法:A、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B、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B、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难点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教学突破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剪辑并重新录制音乐《早春曲》、《春意盎然》;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读、朗读中理清文章思路。二、教学重点: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第一部分(①):盼春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第三部分(⑧-⑩):赞春。(七)课堂小结。(八)作业布置1、诵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二、教学重点: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
本文标题: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43852 .html